娱乐汇资讯台
娱乐汇资讯台

印度电影一家人在美国 印度电影我们是一家人视频

娱乐汇90

作者:寻匠之美

来源:寻匠之美(ID:xjzm681)

我们送他们到顶尖学校,

这样他们长大后就能有所作为,

构建自己的人生······

  《起跑线》的笑泪人生

  “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世上没有比这句话,

  更能体现“可怜天下父母心。”

  “我只想我的孩子进一所好的学校。”

  而这所好的学校,就是孩子们的起跑线。

  

  明明是部轻喜剧的

  印度电影《起跑线》,

  却让中国那些已为人父母的观众,

  笑着笑着心酸难耐起来。

  

  

  中国教育的痛点,

  居然被一部印度电影展现得淋漓尽致,

  以至于有豆瓣网友发出如下感慨:

  “已经不想再问为什么我们拍不出这样的片子了。”

  

  “教育”、“择校”、

  “学区房”、“阶层固化”,

  全是中国父母熟悉的关键词。

  “富裕”、“贫穷”、

  “善良”、“公平”、“权利”,

  也是我们一直都在关心的话题。

  所有这些都不露痕迹地深植于影片中,

  看完以后,不禁五味杂陈,引人深思······

  

  “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背后

  是父母拼命想突围自己的社会阶层。

  电影起名为《起跑线》,相当传神。

  影片以“为女儿择校”这样一个

  极小的社会缩影为切入口;

  用喜剧化+戏剧化+生活化的方式,

  层层深入地反映了当下印度社会种种现状:

  中产焦虑、贫富差距、阶级对立、社会不公等等,

  全都通过影片枪口瞄准的教育问题,

  犀利幽默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在印度,

  阶层分化似乎比中国更为严重。

  而成为上层社会最好的办法,

  就是读一个最好的学校。

  

  故事主角是印度

  一对刚刚已经迈入富豪行列

  的中产阶级夫妇。

  

  拉吉不仅能说会道情商很高,

  还是一名优秀的服装设计师,

  在商业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但拉吉不会说英语,

  无法被上流社会所接纳,

  他本人对能否成为上流社会不以为然。

  可她的妻子米塔,

  则非常渴望打破阶层的束缚。

  

  最终,宠妻狂魔拉吉被妻子说服,

  决定不惜一切代价

  把女儿送进当地最好的私立校。

  

  拉吉夫妇虔诚地求神保佑女儿上个好学校

  于是,他们购买了昂贵的学区房、发奋学习英语和礼仪、换了豪车、全身上下穿起了名牌,然而······

  

  

  教育中介资深专家告诉他们:“富人从不穿满身名牌炫富。”

  哪怕拉吉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

  在事业与财富上取得了成功,

  但上层社会的名流政客依然觉得

  他土豪、不体面、言行举止

  都透着“乡气”,而拒绝接纳他。

  

  所谓的上流社会

  对处于社会中层的他们

  还是不屑一顾。

  

  大学同学的妻子嘲讽的语气和笑脸,让米塔失控

  当女儿皮婭哭着跑过来:

  “妈妈,他们都不和我玩。”

  米塔问小朋友原因,

  小男孩很认真地说:

  “她说印地语,

  我妈妈让我只和说英语的小朋友玩。”

  

  残酷的现实赤裸裸地摆在了面前,

  不但大人融不进这个富人圈,

  孩子也受到同龄人的排斥和孤立。

  

  

  米塔无比愤慨,拉起女儿就走,并让女儿以后只说英语

  阶层的固化,

  将每一个身处阶层金字塔中的人,

  都置于无法忽视的焦虑中。

  上一层的人拼命想保住自己的既得利益,

  生怕被下一层给挤下去;

  而下一层的人在找寻一切机会突围,

  拼命想挤进上一层。

  不仅是印度,

  中国也不例外。

  

  中国阶层分布金字塔图

  无论置身于金字塔中的哪一个位置,

  都不会有一个

  “到处流着奶和蜜”的地方在等着你。

  更有人说:“这是一个寒门再难出贵子的时代。”

  

  中国某小校的招生提示

  在影片中,让拉吉夫妇绝望的是,

  当地最好的5所私立学校,

  已经有4所拒绝了他们。

  

  拉吉在排队拿私立小学的申请表格

  

  拉吉拼命挤进人群,去看放榜名单上是否有女儿的名字

  问及女儿不被录取的原因,

  教育中介机构的资深人士淡然回答:

  学校不想录用店铺老板的孩子。

  

  好的私立学校,不但要求住在学区房,

  孩子的父母还要接受各种考核。

  除了学历、职业等硬性指标,

  父母的谈吐思维、衣着品味等等

  也要纳入考量,

  考核由笔试和面试两关组成,

  非常严苛。

  

  而这些条件和孩子本人

  没有任何关系!

  其实就是看父母的经济实力(硬实力),

  以及父母的各项素养(软实力)。

  

  所谓的招生,

  看起来更像是在招学生父母。

  确切地说,

  是筛选出父母来自上层阶级的孩子。

  中下阶层的孩子,

  如果父母不能跃层,

  他们一出生,甚至还未出生就输了。

  

  看到这里,你是否觉得很熟悉······

  

  这是我们的父母······

  

  这也是我们的父母······

  

  这是我们的孩子······

  

  这也是我们的孩子······

  

  这是我们的学校······

  

  这也是我们的学校······

  越拉越大的贫富差距,更坚定了拉吉夫妇

  要让自己的孩子上一所好学校的决心:

  决不让女儿重蹈他们的覆辙,

  无论如何也要让他们的女儿

  突破或固守他们所处的中产阶级阶层。

  

  

  为了孩子,

  作为父母的拉吉夫妇,

  不惜做任何事,

  即使是欺骗和做假。

  

  当爱妻如命的拉吉发现,

  走不通自己上层通道这条路时,

  做出来铤而走险的决定:

  假扮穷人!

  争取从25%穷人孩子的

  配给中获得一个名额。

  

  从印度政府本意来说,

  这个政策是为了防止社会出现“马太效应”,

  即强者越强,弱者越弱。

  但正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只要有利可图,就会存在一些黑色产业链。

  

  黑中介信誓旦旦地向拉吉保证:

  没问题!以前做过太多了,无一失手。

  悲催的是,拉吉才搭上这条线,媒体就介入曝光了这条黑色产业链,黑中介被通缉,拉吉一家不得不真的搬到贫民区,等待督察官的现场查核。

  

  而这部轻喜剧中,最揪心、让人笑带泪的几个片段都发生于拉吉一家在贫民区生活的那一个月。

  穷邻居在督察官面前“揭发”

  拉吉家种种不寻常举动:

  会说英语、吃很贵的披萨、喝矿泉水······

  拉吉夫妇紧张异常,

  生怕自己的富人身份被揭穿。

  

  可邻居忽然话锋一转,

  断定他们是

  “遭受重击从而破产的新贫一族”。

  同时,自告奋勇地告诉督察官,

  他可以帮助拉吉一家

  很好地适应贫穷生活。

  

  这个世代都是穷人的邻居,

  住的是老鼠乱窜、疫蚊乱飞的窝棚,

  喝的是大老远排队取来的水,

  吃着政府救济配给的米,

  乘着外挂式公交车上班·······

  

  邻居带拉吉早早起床去挤早班车

  过着这样的苦日子,

  却以最大的善意去为别人着想,

  没有讽刺挖苦,没有怀疑揣测,

  而以最真实的善良和真诚

  帮助拉吉一家度过难关。

  再对比一下,

  拉吉在富人区的邻居

  对他们的种种不屑,

  不仅拉吉一家,

  就是观影的我们,

  也不禁唏嘘······

  

  影片中最揪心的一幕,就是穷邻居那“大过命”善良。

  拉吉乘着深夜无人的时候,拿着自己的银行卡偷偷地去ATM机取女儿的学费。

  这点钱,对本就富裕的拉吉来说,简直是毛毛雨。

  可善良的穷邻居以为拉吉是偷窃了别人的银行卡,拼命把他拉出了ATM隔间,并教训拉吉:“没有钱我们一起想办法,但是也不能偷钱,那是要坐牢的啊!”

  让拉吉万万没想到的是,邻居的“办法”竟然是·······

  “别动哦,我去去就来!”

  故意边说边后退,

  “不小心”退到车来车往的马路中央,

  “恰巧”被疾驰而来的车撞到在地······

  

  当邻居将不惜用命去“碰瓷”换来的钱,

  塞到拉吉的手里时,

  拉吉和观众的心,

  都碎了一地·······

  

  当拉吉夫妇通过伪装和欺骗,

  成功让女儿进入了最好的私立学校,

  穷邻居的孩子,

  却永远失去了这所学校的入学资格。

  “爸爸,那我不幸运吗?”

  面对自己孩子的疑问,

  邻居安慰儿子:

  “学校不录取你,不是你的不幸,

  是学校的不幸。”

  

  但在转身面对妻儿和拉吉一家时,

  情绪失控的邻居悲伤难抑,

  哭泣得像个孩子。

  但仅仅在片刻之后,

  他就完成了自己的心理建设,告诉孩子: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穷人就是这样,

  没有资格大喜大悲的。”

  

  这,似乎是穷人安然生存下去的法则。

  穷人阶层的残酷之处就在于

  既然根本无力改变现状,

  又有何资格悲喜?

  最终,贫民区的穷邻居发现了拉吉是富人的真相,被欺骗后的极度愤怒和伤心让他准备去揭发拉吉。但在看到拉吉女儿皮娅天真的笑脸后,却不忍心了,默默地转回了身。“我已把皮娅看成了我自己的女儿。”

  

  人性的善良和人品的高贵

  并没有因生活的磨折而黯淡。

  但是邻居对拉吉说的话,

  却让我们振聋发聩:

  “我们穷人与你们富人的区别就在于,

  我们不懂如何去剥夺他人的利益。”

  

  善良的穷人为什么会世代延续着贫穷?

  是因为他们懒惰不努力吗?

  影片中似乎给出了答案:

  因为富人会不择手段地去抢夺穷人的资源,

  偷走本该属于穷人的权利,

  而穷人却根本无力还击······

  

  富人们或社会精英或权力阶层可以通过传承,顺利地完成权力和财富的交接,获得最优的教育资源,而使其阶层持续加以巩固。

  最最不济,也还可以通过无数隐形的手段,巧取豪夺原本不属于他们的权利。

  

  在一系列的偶然事件之后,

  承受了剧烈的道德煎熬的拉吉,

  决定勇敢纠正自己犯下的错误。

  然而·······

  

  幡然醒悟的拉吉,

  做出来一个惊人的决定:

  在开学典礼上,勇敢站了出来······

  

  “如果我不能做一个好人,

  又怎么能做一个好丈夫,好父亲。”

  

  “我不会教育我的孩子剥夺别人的权利!”

  

  拉吉把一切都挑破,揭露了学校的各种潜规则,却像一记重拳打在了棉花上:几乎所有的家长都无动于衷,就算有少数几个感性的家长被打动,也会在家人的制止下继续保持冷酷与无情。

  拉吉本以为这样做,很对不起自己深爱的妻子,会让她很失望。但走出私立学校的妻子,亲手把孩子交到公立学校的校长手里,并对丈夫说:“我想让女儿成为你这样的人,自信而善解人意。”

  

  拉吉夫妇完成了灵魂的救赎,但作为一个打破规则的人,会不会因为动了既得利益者的奶酪而成为众矢之的?

  

  就像私立校长所说,政客的孩子在我这里,富商的孩子在我这里,有能力有力量的人都在我这里,你又能怎么样?

  

  

  在私校校长前坦白了错误的拉吉,

  没想到校长竟是教育利益链的受益者

  在电影中,

  我们既会被小人物的抗争、努力

  和无奈所震撼,

  也会被导演的真诚所感动。

  

  在这场“起跑线”的较量中,

  谁抹杀了天性,

  谁终结了兴趣,

  谁扭曲了教育,

  谁丢失了品格?

  也许,这才是我们更该深思的问题。

  教育,不是把孩子塑造成你想要的样子,

  而是帮助孩子把他的优点发挥到极致。

  

  卢梭说:“在人生的秩序中,童年有它的地位,即应把成人当作成人,把孩子当作孩子。”

  

  孩子真正的起跑线,

  其实不在于孩子的教育,

  而在于父母是什么样的人,

  父母的高度决定了孩子的起点。

  如果父母是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在教育孩子的路上,

  也会身不由己地在功利主义的道路上

  渐行渐远。

  

  人生就是一场马拉松,

  马拉松从来没有人抢跑,

  所以,绝不会“输在起跑线上。”

  人生赢在起跑线重要,

  还是赢在终点重要?

  

  当我们急切期盼

  望子成龙或望女成凤的时候,

  是否认真审视了自己为人父母

  所指引的方向是否正确?

  王勃有诗云: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就算没有起跑线,

  只要我们自己不认输,

  也能靠着个人的努力奋斗,

  过上你想要的生活。

  有些人已在土里,

  有些人正在陨落,

  有些人还在挣扎,

  唯愿你脱颖而出。

  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请联系小编删除

标签:#父母#女儿#社会#孩子#阶层#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