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汇资讯台
娱乐汇资讯台

美国星球大战类电影 美国星球大战类电影排行榜

娱乐汇80

  《摔跤吧爸爸》热度未减,新一轮的电影轰炸就来了。最近几天,连续三部科幻电影在内地上映。

  《守护者:世纪战元》全程IMAX摄像机3D拍摄,号称俄罗斯影史上制作成本最高的电影,从预告来看电影的制作水准甚至超过了好莱坞数亿美元投资的特效大片。

  《异星觉醒》制片投资预算是5800万美元,三月末北美上映时票房有些惨淡。加上宣发费用,此片的全球票房预计要突破2亿美元,才能拿回成本。

  

  而另一部暗黑系电影《当怪物来敲门》,改编自坐拥全球亿万粉丝的派崔克·奈斯著名小说《恶魔呼唤》,着实有些床边故事的错觉。IMDB得到7.5分的高肯定,烂番茄新鲜指数高达87%。

  科幻电影在中国向来不卖座,就像之前的《降临》、《太空旅客》等一样,中国观众喜欢的是大场面科幻电影,并不喜欢密闭型科幻,也包括剧情片等。以《异星觉醒》领衔的8部影片集体上映,其中6部都进入了票房前八。但是,所有新片加起来的票房尚不足4000万,不如已经上映第15天的《摔跤吧!爸爸》的4150万。对于超级英雄电影疲乏,科幻部分缺失,电影市场难道真的没有科幻的一席之地?

  中国没有科幻土壤,并且缺乏科幻思维

  《科幻小说史》的作者亚当罗伯茨写道,“现在‘科学’越来越被宽泛地视为理解世界的一种非神学方式”,我们现实中对待科学更多是一种“实用主义”,如“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发展观”。

  作为一个没有经历过工业革命却跑步进入社会主义的国家,意识形态规制的唯物主义并没有消除现实中的唯心膜拜,从达官贵人争拜“王林”大师的盛况可见一斑。

  中国人超越尘世束缚、放飞想象的载体是武侠思维、是神魔思维,不是科幻思维。把好莱坞经典科幻电影的故事换到中国,我们自己都不信。

  

《异星觉醒》

  科幻电影最核心的要素是对未来进行架构,探讨可能性,尤其是与当前现实相关的未来。最重要的是这种设想一定要对当下形成颠覆,才对观众有冲击力和吸引力。

  但是这想象又必定全部基于当前的人类知识体系,主要是科学知识体系,才显得真实可信。绝不是瞎想,而是有基础知识的设定作为依托。缺乏对当前科学的认知,就说服不了观众,难以形成颠覆。所以才有人看中国的科幻片只觉得好笑不可信。

  而中国有些所谓的科幻片,其实就是在打着科幻的旗号做噱头,商业性质很浓厚。对比好莱坞科幻影片,抛开视觉特效,拍摄技术上的差距不说,卡梅隆十年才酝酿一部《阿凡达》,而中国科幻电影的速成就难免显得商业气息过于厚重了些,有些急于求成的意思。

  

《星球大战:原力觉醒》

  另外,创作者思维的开阔也是很重要的。好的科幻电影往往构建在复杂庞大的世界观设定。就好比《星际迷航》、《星球大战》这些系列电影中宏大世界观简直让人惊叹作者的脑洞。有这样一件趣事:卡梅隆做了一个梦,他把这个梦写成剧本《终结者》卖了,条件是自己来当导演。后来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一个举世闻名的经典系列开启了,改变了整个科幻电影史。

  现实题材都小心谨慎,更别提在科幻世界里“发散思维”

  科幻片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在未来时空还要不要党的领导?中国电影审查存在一种双重标准,涉及到当下和本土的内容往往受到更为严格的限制,对于非当下非本土的内容往往则更为宽容。

  与其说审查更关注的影像内容对观影者道德与行为的影响,不如说更为关注的是影响内容与社会现实的对应关系。现实题材都如此小心谨慎,更别提在科幻世界里“发散思维、大开脑洞”?

  王小波说过这样一段话:

  我问一位导演朋友中国为什么没有科幻片,人家就火了。现在我设身处地地替他想想:假设我要搞部科幻片,没有科学知识,我可以到大学里听课。没有想象力,我可以喝上二两,然后面壁枯坐。俗话说得好,牛粪落在田里,大太阳晒了三天,也会发酵、冒泡的。我每天喝二两,坐三个小时,年复一年,我就不信什么都想不出来---最好的科幻本子不也是人想出来的吗?搞到后来,我有了很好的本子,又有投资商肯出钱,至于演员嘛,让他们到大学和科研单位里体验生活,也是很容易办到的。

  搞到这一步,问题就来了:假设我要搞的是《侏罗纪公园》那样的电影,我怎么跟上面说呢?我这部片子,现实意义在哪里?积极意义又在哪里?为什么我要搞这么一部古怪的电影?最主要的问题是:我这部电影是怎样配合当前形势的?这些问题我一个都答不上来,可答不上来又不行。这样一想,结论就出来了:当初我就不该给自己找这份麻烦。

  

  这话说得诙谐幽默,可想想中国科幻电影为什么拍不出来,说得也确实有那么一点儿贴切。

  经费、技术、人才限制,中国的科幻时代还要慢慢来

  先说缺钱的问题。科幻电影是类型片中最烧钱的都知道。为什么烧钱呢?因为要创造一个世界。科幻电影的道具,实体特效,后期都是真金白银砸出来的。

  主流的科幻电影往往都需要大规模的制作经费。电影行业的新手们有这个想法,但缺乏经验,也由于上述种种,很难拿到足够支撑一部科幻片的经费;经验丰富的导演拿到经费应该不难,但他们往往更注重效益,同样因为对该类题材毫无经验,因此也不想砸了自己的招牌。

  更有趣的是,中国拍电影的多是“文艺青年”,而国外导演很多都是理工出身,对于科幻类的把握更为得心应手。好莱坞有不少理工科出身的电影人,如詹姆斯·卡梅隆,中国写科幻小说的作家如刘慈欣、王晋康等倒是工程师,但是拍电影基本被“文艺青年”把持了,这也算是一种限制吧。

  

《星际迷航3:超越星辰》

  从1966年《星际迷航:前人未至之处》上映算起,到去年《星际迷航3:超越星辰》在北美上映,《星际迷航》已经穿越五十年的时光。但是,中国的《星际迷航》在哪里?仅从这一点来说,中美科幻之间的差距至少有50年。

  再说《星球大战》这样的超级IP,已经成了美国文化的一部分了,不仅是电影,还有游戏,它培养了一大批潜在的观众,还有更大的商业价值可供挖掘,就算再拍三十年也没什么稀奇的。而中国呢,赚快钱很擅长,压根就不愿意花时间孵化出一个自己的科幻作品。

  中国的理科鄙视文科,文科鄙视理科,怎么可能搞好科幻艺术。好不容易有个陆川拍九层妖塔,正宗的上古外星人怪兽片,又没多少观众买账。

  《科幻世界》里说过,美国的科幻聚会,来的都是些中年宅男,但在中国都是些年轻人。这其实和社会里成年的,仰望星空的那部分人很有些关系。虽然我们有辉煌的历史,但也不能缺失了对未来的渴望。

【招聘】主编、记者【北京】

工资翻倍、送股份!详情 点此穿越~

三大媒体矩阵

更加垂直,更多干货,信手拈来!

原创内容,转载请附上版权信息及作者署名

“一起拍电影”已入驻今日头条、百度百家、界面、一点资讯等渠道,覆盖娱乐产业核心人群

投稿、商务合作、加群,请后台回复“合作”

微信:15201655723

邮件:285295690@qq.com

标签:#美国星球大战类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