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汇资讯台
娱乐汇资讯台

侗族出名歌曲_侗族出名歌曲大全

娱乐汇80

少数民族经典歌曲

藏族《次仁拉索》、维吾尔族《阿瓦日古丽》、哈萨克族《都达尔和玛利亚》、乌孜别克族《黑眉毛的姑娘》、塔吉克族《古丽碧塔》、回族《花儿与少年》、高山族《娜鲁湾情歌》。

鄂伦春族《鄂伦春小唱》鄂伦春族是中国东北部地区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之一,是狩猎民族,因此他们的衣食住行及歌舞等方面都显示了狩猎民族特点。鄂伦春族的音乐以“赞达温”山歌曲调为主,高亢清透,伴有延长音和颤音,优美动听。“赞达温”的歌词即兴添加,语言朴实,感情浓烈。

哈尼族《其多列》,《其多列》是云南哈尼族的著名民歌,亦是首儿童歌曲。这首歌是孩子们结伴上山砍柴、拣竹叶的路上唱的,通过“拣树叶”、“砍竹筒”、“衣服上的花纹多美丽”等词语,表现了哈尼儿童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的活泼性格。

侗族《蝉之歌》《侗族大歌》,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是在中国侗族地区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合声的民间合唱形式,《蝉之歌》是侗族大歌的代表性曲目。夏日里令人烦躁的蝉鸣之声,却在侗族大歌里被模拟演唱得声声入耳,如同天籁之音。

蝉之歌属于哪种民歌类型

侗族。

《蝉之歌》是贵州侗族大歌的代表作之一。是一种无指挥、无伴奏的混声合唱歌曲,它的合唱形式是“一领众和”,即高声部由两歌手轮流领唱,低声部由众人和唱,里面有男声、女声和童声,它们的声音或冷静浓厚、或清脆高丽、亦或娇柔稚嫩,各具特色。

《蝉之歌》演唱特点:

模拟自然之声。演唱的共鸣:演唱时运用鼻腔共鸣是侗族大歌《蝉之歌》的一个亮点,也是《蝉之歌》的特色所在。

演唱的呼吸方法:民族声乐演唱时的呼吸方法是以“吟”的呼吸为基础发展变化而来。“吟”的行腔方式表现出的主要特点是行腔流畅,声音圆润平滑,这与侗族大歌《蝉之歌》的表现特点基本是一致的。

舌尖颤音的运用:舌尖颤音是一种具有模仿行为的特殊声音技巧。在我国少数民族音乐中运用较多,这一技巧在侗族大歌《蝉之歌》中就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演唱的语言特点:言是民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文化的精髓所在。民歌语言源自生活,高于生活。语言和旋律高度地契合,对民歌的内涵和艺术表现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侗族大歌所在的区域地处我国西南片区,其语言风格是典型的南方方言语种。其内涵丰富、音韵流畅、音调优美,是重要的南方方言之一。

侗族的民歌分类有哪些?

侗族民歌在两个方言区有较大差异。贵州天柱、锦屏、湖南新晃、靖县一带的北部方言区,主要流行单声部民歌。有山歌、玩山歌、酒歌、仪式歌等类别。

山歌,侗语叫“阿高井”,意为“高坡歌”。即兴编唱于山涧野外。曲调高亢,音域宽广。内容多与劳动、爱情有关。

玩山歌,是男女青年在约定的日子上山相会时对唱的情歌。玩山歌主要以未婚青年择偶寻情为目的。已婚青年则将其作为娱乐,展示歌唱才能。玩山歌有一整套歌曲,简直就是这一风俗全过程的记录。如“约日子歌”、“初会歌”、“赞美歌”、“盘答歌”、“试探歌”、“初恋歌”、“嘱咐歌”、“送行歌”、“相思歌”、“信物歌”、“失恋歌”等。玩山歌有对唱、独唱、齐唱等形式,曲调多样。其中有一种叫“白话”的歌,似唱似说,娓娓道(唱)来,倾诉心扉,颇有特色。

贵州黎平、榕江、丛江、广西三江、龙胜、大苗山、湖南通道等地形成的南部方言区,其民歌有大歌、小歌、叙事歌、习俗歌等类别。

侗族大歌是一种二声部同音色合唱歌曲。有女声大歌、男声大歌、童声大歌之分。大歌又分为“鼓楼大歌”、“叙事大歌”、“声音大歌”和“儿童大歌”四类。“鼓楼大歌”一定在侗寨的宝塔状鼓楼里演唱,内容多为情歌。“叙事大歌”有女声唱的“嘎窘”和带有吟诵性风格、男女均可演唱的“噶节卜”之分,主要为叙唱历史,讲述英雄和传说故事的内容。“声音大歌”侗语称为“噶所”,常常以描摹自然声音景观,如流水、鸟啾、蝉鸣,来抒发美好的情感。“儿童大歌”音域较窄,曲调活泼,内容为多为儿童游戏和传授知识。(详见后文“多声部民歌”)

侗族小歌侗语称“嘎拉”,是南部方言区的单声部民歌。是中青年情侣赏月时独唱或对唱的歌曲。小歌有专门的歌唱场所,就是侗寨的“月堂”。多以小嗓轻声曼吟,曲调结构短小,旋律委婉优美。月明之夜,行歌望月,富有浪漫情调。按演唱程序及内容,小歌有“敲门歌”、“探望歌”、“相爱歌”之分;按伴奏乐器,小歌又有“琵琶歌”、“牛腿琴歌”、“笛子歌”之分,徒歌时,则叫“山歌”或“河歌”。

侗族叙事歌侗语称为“嘎锦”。多为歌师自弹自唱的形式。各地的叙事歌曲目十分丰富。内容多讲述侗族先民迁徙、创业的历史,也有讲述其他历史传说故事的。

侗族的习俗歌种类较多,如拦路歌、开路歌、酒歌、赞歌、哭歌等,最有民族特色的当是“拦路歌”、“开路歌”。

唱拦路歌与开路歌有两种民俗背景。一是婚嫁喜庆之时,男方派人到女方村寨接新娘,女方村寨的青年便故意设置路障,或手牵手拦住寨门,用歌唱出拦路的“理由”。此时,对方须以歌作答,谓之“开路”。另一情况是节日时,村寨之间常互相邀请对方歌队来唱歌,并杀猪请酒款待对方,以联络感情,扩大交往。客人来时,东道主寨子的青年就故意拦路,以歌交流。

侗族的酒歌称“嘎靠”,在款待客人的酒宴上唱。

侗族的赞歌种类很多,有赞村寨歌、赞鼓楼歌、赞房屋歌、赞水井歌等,内容十分广泛。

侗族的哭歌是一种丧俗歌。

哪些歌是侗族大歌?

侗族大歌没有很严格的限定哪些歌曲和歌名属于这个范畴,只要表演形式和运用的艺术技巧符合侗族大歌的表演要求就可以。比较好听的有蝉之歌,布谷催春

侗族的侗族大歌

侗族大歌(标准英文译名:Kam Grand Choirs)是中国侗族地区由民间歌队演唱的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和声的民间合唱音乐。侗族大歌主要流行于侗语南部方言第二土语区,其中心区域在黎平县南部及与之接壤的从江县北部。含今黎平县岩洞、口江、双江、永从、肇兴、水口、龙额及从江县往洞、谷坪、高增、贯洞、洛香等乡镇。民间习惯称这些地区为“六洞”、“九洞”。侗族大歌代表性曲目有《耶老歌》、《嘎高胜》、《嘎音也》、《嘎戏》等。

大歌——侗语称“嘎老”(Gal Laox),“嘎”就是歌,“老”具有宏大和古老的意思。侗族大歌以“众低独高”,复调式多声部合唱为主要演唱方式。侗族大歌需要3人以上的歌班(队)才能演唱,参加演唱的人越多,效果越好。几乎每个侗寨都有歌队,有的侗寨多达10来个歌队。对歌、赛歌一般在“侗年节”、“吃新节”、“春节”等节日。更为有趣的是村与村,寨与寨举行对歌比赛活动。那时,男女青年们不断地用目光相互偷看对方,彼此含情脉脉,他们常常通过唱大歌的这种形式初识相恋,直至结下良缘。

“饭养身,歌养心,”这是侗家人常说的一句话,也就是说,他们把“歌”看成是与“饭”同样重要的事。侗家人把歌当作精神食粮,用它来陶冶心灵和情操。侗族人民视歌为宝,认为歌就是知识,就是文化,谁掌握的歌多,谁就是有知识的人。在侗族地区,歌师是被社会所公认的最有知识、最懂道理的人,因而很受侗人的尊重。于是他们世代都爱歌、学歌、唱歌,以歌为乐,以“会唱歌、会歌多”为荣,用歌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用歌来倾诉自己的喜怒哀乐。歌与侗家人的社会生活戚戚相关,不可分割,侗族的各种民歌,特别是侗族大歌,便成了他们久唱不衰的一首古歌。侗族大歌作为侗歌中最精华的组成部分,它的演唱内容、表现形式,无不与侗人的习俗、性格、心理以及生活环境息息相关,是对侗族历史的真实记录,是侗族文化的直接表现。

“汉字有书传书本,侗家无字传歌声,祖辈传唱到父辈,父辈传唱到儿孙”。这首侗家的歌谣很清楚地指明了侗族文化的精髓在侗歌。侗族是一个没有文字的民族。从古至今,他们叙事、传史、抒情等都是通过口传心授。也正因为如此,侗族文化尽管经受过历史的风风雨雨、人间沧桑,它仍以一枝独秀保存下来,并逐步引起世人的关注。

汉人有字传书本 侗族无字传歌声

侗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的一员,据传是古代越人的后裔,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其主要聚居在中国贵州、湖南、广西、湖北4省,人口约296万(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主要从事农业和林业生产,而贵州省的黎平县是全国侗族聚居最多的县,有侗族人口35万。侗族不仅民风淳朴,而且也极富创造性,有民谚说:“侗人文化三样宝:鼓楼、大歌和花桥”。其中的大歌是看不见、摸不着,只能用耳朵和心灵去捕捉与欣赏的侗族特有的民间音乐。

侗族大歌在侗语中俗称“嘎老”,“嘎”就是歌,“老”具有宏大和古老之意。它是一种“众低独高”的音乐,必须由三人以上来进行演唱。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是其主要特点。模拟鸟叫虫鸣、高山流水等大自然之音,是大歌编创的一大特色,是产生声音大歌的自然根源。它的主要内容是歌唱自然、劳动、爱情以及人间友谊,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和谐。

侗族大歌“众低独高”、复调式多声部合唱方式是中外民间音乐所罕见的。大歌的演唱场合是比较讲究的,除平时训练外,大歌在重大节日、集体交往或接待远方尊贵的客人时才能在侗族村寨的标志性建筑鼓楼里演唱,所以侗族大歌又被称为“鼓楼大歌”。 歌师年逾古稀 大歌后继乏人

侗族大歌是最具特色的中国民间音乐艺术之一,也是国际民间音乐艺苑中不可多得的一颗璀璨明珠。侗族大歌中的复调式多声部合唱,为中外民间音乐所罕见,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欣赏价值。侗族大歌不仅仅是一种音乐艺术,而且是了解侗族的社会结构、婚恋关系、文化传承和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社会史、思想史、教育史、婚姻史等多方面的研究价值。

新中国成立之前,因侗族无文字,长期以来只能以口传心授的方式在民间流传,世代相承,鲜为人知。因此有些外国学者在论及中国音乐时妄加断言,称“中国音乐一直是单声部的”(1911年德国莱比锡出版的《中国音乐补遗》,费吾尔著;“中国音乐根本没有多声部进行,更不必谈和声与和弦了”(1933年上海出版社出版的阿尔斯特著的《中国音乐》)。当时的中国音乐家和文化人也很少了解或根本不知道侗族大歌和其他少数民族的民间多声部音乐,故无人出来反驳。

其实侗族大歌的形成已经有近千年的历史,这种独具特色的中国民族音乐像是被隐藏在山林、海洋里的一蔟蔟鲜艳的奇葩和一串串美丽的珍珠,日夜散发出迷人的清香,闪耀着熠熠的光芒。直到解放后全国进行土地改革期间,才为老一辈音乐家肖家驹、郭可诹等发现,并组织音乐工作者深入黎平县侗族山区去收集发掘、记录整理。

1959年10月黎平县侗族民间合唱团组织强大阵容晋京演出,为人们带去有声有色、原汁原味的侗族大歌,在首都舞台上唱响,打破了侗族大歌长期与外界隔绝的封闭状态,引起强烈的反响,当时中国唱片社还为侗族大歌录制了唱片。那是侗族大歌走出大山、走向全国、走向世界迈出的重要一步。

黎平县的侗族合唱团,从解放以来,已有35名侗家青年男女到过法国、意大利、新加坡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演唱《侗族大歌》。1986年10月3日,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政府组织侗族合唱团11人,首次出国赴法国巴黎,参加秋季艺术节活动,她们在巴黎夏乐宫演出非常受到欢迎,仅谢幕就达37次。艺术节执行主席马克尔维多,在观看后激动地说:“美极了!美极了!在东方一个仅有百多万人口的侗族能够创造和流传这样古老纯正,如此闪光的艺术,在世界上实为罕见”。

1994年春节文艺晚会和2001年的春节文艺晚会,黎平县侗族大歌队演唱的《蝉之歌》、《布谷催春》等侗族民间的歌曲,从而使黎平县这朵藏在深山里的民间艺术奇葩,名扬海内外。

然而,随着人类现代化进程的逐步加快和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深入实施,侗族大歌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现代文化、外来文化和市场经济的全面冲击。侗族大歌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和文化土壤正遭到前所未有的破坏,侗族大歌正面临着后继无人、濒临失传的尴尬境地。

侗族大歌的保护和“申遗”

随着侗歌在国内外频频亮相,贵州省内外有关专家学者对其给予了更多的关注。1984年榕江县,在县里的中小学开展了“侗歌进课堂”实验,其影响力扩展到黎平、从江、锦屏,并辐射到湖南、广西等侗族地区。“侗歌进课堂”前前后后经历了18年的风雨,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由于没有经费来源、没有制度保证、没有师资支持,使得其在实践中存在一定困难。在从江县高增乡,因外出打工的人增加,歌手存在严重的断层现象,会唱侗族大歌的大都是50岁以上的老人,年轻人学唱侗歌的已寥寥无几。

自然生态需要保护,人文生态也需要保护。像侗族大歌这样的珍稀“物种”,应当成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得到科学有效地抢救和保护。只有这样,人类才能永远生活在一个丰富多彩、协调发展、不断进步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之中。居于这样一种现实状况和人文理念,黎平县提出了“抢救、保护、继承、发展侗族大歌”的行动计划。

在侗族大歌主要流行地区贵州省黎平县岩洞镇已建立侗族大歌保护试点基地,通过一系列活动建立大歌文化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研究和制定侗族大歌歌手、歌师的奖励及命名政策;将侗族大歌纳入学校的音乐教育体系之中;发掘、抢救和整理濒临失传的大歌作品,进行文字记载、制作出版物等等工作。

“若不唱歌青春好像流水过/人过三十好似绿叶变枯黄/人生一世多短暂/春秋已度心有余/而力不足/岁月如梭你我各奔前程/此时相聚应永记心中”—这是侗族大歌中一只曲子的歌词大意,充分说明了侗族对于歌曲的热爱。愿这悠扬、神秘,宛如天籁般悦耳的大歌永世长存,也愿这梦幻般的旋律让世人同醉。 侗族地区历史上曾划分为若干个“洞”,每个“洞”管辖一大片地区(若干村寨)。随着历史的发展,有的洞泛指哪一片地区已经弄不清楚了,但“六洞”、“九洞”、“十洞”却一直沿用。“六洞”以黎平的肇兴皮林和从江的龙图贯洞为中心;“九洞”以从江的增冲、信地为中心;“十洞”以黎平的岩洞、新洞为中心。侗族大砍主要流行在“六洞”、“九洞”、“十洞”地区以及与之毗邻的地区或村寨。榕江县栽麻乡的苗兰、宰荡、加所一带,古属“九洞”范围,也是大歌的流行地区之一。由于演唱场所、表演形式和演唱人员性别及年龄的不同,大歌可分为“鼓楼大”、“声音大歌”、“礼俗大歌”、“叙事大歌”、“儿童大歌”、“戏曲大歌”;或者分为“男声大歌”、“女声大歌”、“童声大歌”等。鼓楼大歌,侗语叫“嘎得楼”,这是不同村寨男女歌队在鼓楼对歌演唱的主要歌种,其它以中心衬词来称谓,有“嗅嗬顶”和“干赛”两种,内容多为情歌。“干赛”是正式对歌的主要曲调,也是“嘎老”的主体,各地男女声都有自己的声腔,多以流行地区来命名,如“嘎兰”(苗兰的歌)、“嘎滴”(曹滴洞的歌)、“嘎宰荡”(宰荡的歌)等。声音大歌,侗语叫“嘎唆”(al soh),它不是鼓楼对歌的主要歌种,而是对歌过程中的精彩插曲。多数是应听众的要求或歌队为了显示自己的嗓音才演唱,俗称“换嗓子”。声音大歌歌词短小,以展示音乐曲调为主,常常摹仿虫鸣鸟叫,接腔时由几个歌手轮换唱高音,此起彼伏,优美动听,最能发挥歌队的整体演唱水平。从音乐的角度看,声音大歌是侗族多声歌精华中的精华。歌名常冠以鱼虫鸟兽或季节时会的名称,如“嘎仑朗”(蝉歌)、“嘎夜”(青蛙歌)、“嘎三月”(三月歌)等。叙事大歌,侗语口叫“嘎君”(al jenh)或“嘎尽”(aI jebl)。它既是民歌的一种,也是曲艺的一种。按歌词体裁,可分为唱故事的“嘎君”和道理的“嘎乡”两种;按音乐唱腔,可分为“嘎君”和“嘎尽”两种。歌名常以故事的主要人物名字或中心内容来命名,如《珠郎娘美》、《金汉列美》、《孝顺父母》、《劝懒人》等。礼俗大歌,侗语叫“嘎礼乡”(al liix xangh),是各种礼俗场合演唱的多声歌的总称。一般分为“拦路歌”、“酒礼歌”、“踩堂歌”三种均由领唱和合唱构成。儿童大歌,侗语叫“嘎腊温”(al lagx uns),这是儿重游戏娱乐时唱的多声歌。歌词短小,曲调欢快,以齐唱为主,合唱为辅。歌名多根据内容来定,如“蚂蚁歌”、“小山羊”、“探外婆”等。戏曲大歌,侗语叫“嘎瓦”(al wagx),是侗戏演出时唱的多声歌。多用于一出戏的开场或收场,或是仙人、官人出现的场面,由前台、后台的演职员一起唱,气氛热烈。没有固定的歌名。“嘎老”之所以叫做大歌,一是它要由侗族民间合唱队来演唱;二是它有两个声部;三是它的五式演唱是在鼓楼当着众人放声歌唱;四是歌词长大,长歌四五十分钟才唱完一首,往往给人以“长歌闭目”的感觉。

大歌流行地区村村寨寨都有大歌队,这些大歌队都是民间业余组织。由男女自由组合,少者四五人,多者十多人不等。男女歌队又按年龄分为:儿重歌队、少年歌队、青年歌队、成年歌队、老年歌队等。 儿童歌队

是在歌师或歌兄歌姐的指导下,接受大歌的启蒙训练,以学唱童声大歌为主,也兼学别的大歌,培养兴趣。

少年歌队

是在歌师或歌兄歌姐的指导下,开始全面的大歌训练,少女歌队往往边纺纱、做针线活,边学歌练歌,各种歌种都要学,为对歌打下坚实的基础。如有客队进寨对歌,就站在旁边见习。

青年歌队

是在歌师的指导下,已经掌握了大量的大歌曲调和唱词,具有较高的演唱技能,是本寨与客队对歌的主力,有时亦主动出访别的村寨。成年歌队,平常协助歌师对歌弟歌妹进行训练,当好青年歌队的参谋,是青年歌队强有力的后盾。

老年歌队

主要为青少年歌队作示范,亦是老有所乐的需要,以唱叙事大歌为主。歌队中最有名望的是歌师,他们是歌队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一般年龄较大,阅历较为丰富。歌师应具备下列条件:一是原来就是优秀歌手,久经对歌的锻炼;二是精通各种大歌和演唱方法;三是掌握大量的歌词,并能改编和即兴创作;四是作风正派,为人师表,有组织领导能力;五是有奉献精神。歌师是侗族人民中最有民族文化知识的人,最受人们尊敬和爱戴。为弘扬侗族的优秀音乐文化,格江县文化部门,把民族音乐引进学校。并在车江小学建立金蝉侗族少儿艺术团,以学习演唱侗族童声大歌和其他优秀民歌为己任。取得显著的成绩,成为侗乡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一面旗帜。 侗族大歌是侗族民间文声复调合唱歌曲,除少数地区男声演唱鼓楼大歌时用三弦大琵琶伴奏外,其余均为无伴奏十天指挥合唱。大歌的基础调式属自然五声羽讨式。但亦有调式转换的情况。常见的音程关系是三度、五度、四度、七度、二度,极少六度,不用八度和其他变化音程。其中三度是大歌女声复调中的基本音程关系,而三度无论大小都是协和音程。对四度、七度、二度等不完全协和或不协和音程的出现,侗家人亦很习惯。大歌基本上是两个声音,低音部是主要声部,由众人齐唱;高音都是派生的,由一人领唱或由多人轮流领唱,这是大歌的一个特点,也是侗族人民对民间合唱的一种创造。特别是演唱声音大歌时,衬腔由几个歌手轮流领唱,模拟虫鸣鸟叫,此起彼伏,不仅使歌声连绵不断,同时求得音质、音色、音量的对比。而低音都转入一个长主低续音,退到从属的作为背景的地位,把主角让给高声冲击,让它自由地发挥。“侗族大歌”是中国最早发现、最早搬上舞台、最早编辑出版、最早在世界上演出并受到世界音乐界所瞩目的一个歌种。这样一种美好的音乐确实代表了我们国家的一个方面的水平。世界上曾经有这么一个论调:中国只有单声音乐,中国音乐是单线条地思维的。事实上我们中华民族有丰富的多声部音乐,侗族大歌就是最好的证明。所以,侗族大歌的存在和发展,是侗族人民的骄傲,是整个中华民族的骄傲。

标签:#侗族#民歌#歌曲#山歌#曲调#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