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汇资讯台
娱乐汇资讯台

美国片后天

娱乐汇80

地球在变暖还是在变冷?

地球在变冷还是在变热

在古书《列子·天瑞》里有一则杞人忧天的故事。传说杞国有一个人,整天忧心忡忡。他担心天要崩塌下来,自己将无处藏身,因此愁得不想睡觉也不想吃饭。后来,人们就用杞人忧天比喻不必要的或无根据的忧虑。

可是,从本世纪70年代开始,科学家们对地球今后的温度变化进行了激烈的争论,双方的观点截然相反,但这并非是杞人在忧天,而是向全球宣告:人类将面临气候异常的威胁!

地球未来的气候如何?是变暖还是变冷?科学家们的忧虑有没有根据呢?

温室效应

一些气象学家们预言,到下个世纪,地球上寒冷的冬季将不复存在,冰雪也将全部消融殆尽。不管是从天而降的飞雪,还是喜马拉雅山脉的冰川,还有极地覆盖的冰雪,都将一去不复返。如果有人还想举办冰上舞蹈表演的话,那就只好求助于造雪机了。

冬天消失意味着天气变暖,这个后果真令人可怕。太平洋、印度洋沿海地势较低的地区将要被海水淹没,成为一片汪洋。原先住在那里的成千上万居民,不得不迁移到别的国家。有的人曾经计算过,当冰雪全部消融后,海平面大约上升60m,这意味着凡海拔高度低于60m的地方,包括纽约曼哈顿摩天大厦第20层以下的地方,都要被海水淹没……

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这是不是有人故意在危言耸听呢?不,一些科学家已找到了证据:由于海平面上升,陆地正在下沉。如上海、广州、天津等大城市与上个世纪同期相比,大约下沉了15cm左右。

气候变暖的趋势还可以从全球气温记录来证明。据英国气象部门统计,1988年是近百年来气温最高的一年。本世纪末,年平均气温升高的情况曾出现6次,且都发生在80年代。到了本世纪初的90年代初,全球年平均气温上升了0.59℃。可见地球在明显地变暖。

那么为什么地球会变暖呢?科学家认为,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日趋严重。全世界每年要向天空排放120亿吨之多的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有一种奇特的功效,它能大量地吸收大气层表层和下层的热量,并阻止它们散失到空中去,就像温室的玻璃一样,所以科学家用温室效应这个词说明二氧化碳的作用。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越高,气候变暖的趋势就会越明显。

更为严重的是,大气中某些微量气体产生的“温室效应”远比二氧化碳厉害。这些微量气体包括;有机物腐烂产生的甲烷、汽车排放的废气和土壤中氮肥释放的一氧化二氮……这些气体目前含量虽然还不多,但它吸收热量的能力却很强,能将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作用放大。

除此之外,还有城市越来越多的人工热的影响。随着城市建设发展规模越大,人口越来越多。使城市的温度比郊外高出0.5~1℃,这种现象有人叫作热岛效应。

以上理由似乎足以证明地球在变暖。然而正当一部分科学家争相提出控制温室效应的办法时,另一些科学家却提出了针锋相对的意见。

阳伞效应

近年来,抨击气候“变暖说”的学者接连出现。一些科学家纷纷发表研究成果,他们指出:地球正在向低温化、湿润化的方向发展。那些认为地球温暖化的观点,不过是人们对未知自然的误解。

美国的一些地质学、地理学、古生物学、考古学的专家认为,“变暖说”的观点以气象观测站的统计数据为基础,而气象观测站的数据97.5%取自城市和城市的周围,不难看出,在城市的周围才存在着人为的升温,所以变暖说缺乏有力的依据。

美国宇航局的科学家通过卫星温度测量证明,地球平均气温从1979年到1988年没有上升,甚至还在下降。在北半球,温度在10年中稍有增高,但南半球温度在降低。总的来说,地球是在变冷。

美国农业部多年来跟踪研究,发现地球是在降温。他们对1200个以上气象观测站的数据作了详尽的分析,从1920年以来,温度有所上升的只是大城市,而在城市郊区和农村,气温在下降。

我国的气象专家也认为,我国的气象资料也表明了气温呈现下降的趋势。

地球在变冷,它的理论根据是什么呢?科学家们做了种种有趣的解答。

有的说,我们的地球每隔几万年要进入“冰箱”冷藏一段时间。这在地球史上叫进入冰期。到时候全球银装素裹,连赤道也不例外。地球已经历了将近1万年的温暖期,人类似乎已听到了冰川匆匆赶来的脚步声。

有的科学家说,天气变冷与地球上的“阳伞效应”有关。什么是阳伞效应呢?这是指地球大气中烟尘引起的效应。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火山爆发的次数已由平均每年16~18次增加到37~40次。而从1880年~1970年,北半球人为烟尘已增加了3倍,工业、汽车、炉灶等排放的烟尘在不断增加。这些悬浮在大气中的气溶胶粒子犹如地球的遮阳伞,它能反射和吸收太阳的辐射,引起地面温度下降。

气候变暖或者是变冷的预测,科学家各执己见,存在很大的分歧。一位澳大利亚沃伦昂大学的教授埃德·布列昂特说得似乎也很有道理。他说:“气候在变,但变化的原因是自然的而不是人为的。”他说气候只是变得更加多变。例如英国刚遭遇到历史上最冷的冬天。而其后是最暖的春天和秋天。它只不过是自然气候的波动。

按照他的观点,无论是温室效应还是阳伞效应,这些人为的因素虽影响着地球的气温,但终不能左右气温变化的总趋势。地球究竟是在变冷还是在变热呢?它仍然是一个有趣的谜。但在科学家们的孜孜探索下,全人类必将能经受气候变迁的考验,迎接恶劣气候的挑战。

需要一些人物修改自己作品的事例

三、鱼眼看世界

思想对白

犯“思想”罪

因为思想而犯罪甚至献身。古代如古希腊苏格拉底,近代如“文革”的受迫害者老舍等前辈。

犯罪是一个人在做出某种行为后……这种行为可能不是人人都可做得。而思想人人都有。

如果因别人思想与你思想不符而要加罪的话,那就 是这个社会有病了!

“英雄”不问出处

中国有句话:英雄不问出处。那么为什么在写名人传记或在研究一个人时要把人家的籍贯字号……统统进行研究要从出生开始写,甚至就其到底在北京还是在南京出生进行论证考究,还要追溯到祖辈多少代是名门望族还是皇亲国戚!

看到狗的不同反应

大人看到狗会漠然,装作视而不见,因为大人知道你若一直盯着狗,狗也会恶狠狠的看你,甚至朝你大吼。而小孩们天真无邪,看到狗会非常友好的跟它汪汪叫,而且狗也会回他一声“汪汪”。

文武卓绝

当一个人离思想、内心近了后,他发现他已经与竞技场隔绝了。这就是为什么这世上搞文学、哲学的与搞体育的格格不入。走近宁静,远离喧嚣。当然我说的是大多数人,比如文武卓绝的画师兼哲学家兼武术家李小龙。

鹦鹉的故事

还记得泰戈尔的《鹦鹉的故事》吗?

为了让鹦鹉得到教育,鹦鹉的教育者们让鹦鹉吃带字的纸条,在教育的幌子下,将鹦鹉折磨至死。而这一切,都是为了讨皇帝的开心。

一切有个性的事物被砍去了棱角,成了专制制度下平庸、顺从的奴才。

那个皇帝就是“伟大的社会主义事业”。

时事

时事——时代发生的事。

我们学习的历史,就是古代时事的编排,很遥远的时事称古代史,比较近的时事称近代史,而明天甚至明年的时事我们可称其为预言。

名人效应

名人效应可以使一个柔弱多病的人在媒体上狂刀舞剑,被称为“英雄”,而强健的真正以舞刀弄抢为生的人则要在下面观看甚至奉为偶像。

评论家

那些哲学家,艺术家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人们总是把他们弄得很神秘。我如果这样就肯定有人反对。因为哲学、艺术家评论都靠哲学家,艺术家混饭吃。

没有了χχ家,也便没有了χχ评论家。

民族劣根性

“中国用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占世界21%的人口。”中国人一度以这句话为荣,还拿着它到处炫耀,却不理睬,那些把自己说成“侵犯人权“的人。

这使我想到了民族劣根性。

钱=权

在中国,谁有钱,谁就有权。

大人有钱,所以小孩听大人的。

在校中小学生口袋里没几个钱,所以听老师的。

在校大学生出去揽活多少挣了点钱,所以经常逃课。

天下文章一大抄

天下的文章,都是抄出来的。你且别急,听我慢慢解释。

看看文学家们,哪个不是拥有藏书多少册,以致床上一半放书,甚至厕所、饭桌上也放书。

季羡林在北大有两套房子,他不把这房子别用,而纯做藏书室。

钱钟书在引用文学家的话语时,他不可能记得非常清晰,他也不可能有事没事的背书。唯一的办法是,想起某句适用的话好像在某本书上,于是翻开:“啊,在这里。”于是抄上。

他们写文章就好比我们在课下写作文时不时得拿起一本作文书翻翻,编上几句。因此,这相当于开卷作文。

这只是“抄”的一种。

另外一种“抄”是这样的。

中国话里有“默写”这个词,看了某句很好的话,但没带纸笔没法抄,于是就把它背过,当然这个背也可以不是刻意的,看得多了自然而然就记住了,待有了纸笔后再写下来,于是或添字或掉字这个句子就成了自己的,这就是你看到世界上有许多类似的话语的原因,这就是间接的“抄”。

总之,闭卷的闭多长时间都成不了文学家,如我们学生。开卷的倒成了文学家。

因此,抄袭又怎么样,只要不是明目张胆地“抄”。别人问你时你就说:“××文学家还抄袭了我们的新词‘新人类’呢!”

小孩胜过大人

如果大人看到有人无缘无故地漂游起来,则会吓得半死,别说去研究它,就连再看一眼也不敢,拔腿就跑。

因此,有些工作,小孩可以胜过大人,他们可以看到人们飘起来不会惊诧反而去看个究竟。

只因为:孩子太纯了!

摩天大楼与农民工的关系

城市职工不愿干脏活累活,乡下的农民为了挣钱到城市来打工,于是他们被称为“民工”。结果民工成为城市建设的一支独秀。

最近,有一个丑闻,国家拖欠了农民4000万,我不知道是真是假。

不知领导们办了一天的公从“摩天大楼中走出来,回望高拔的摩天大楼时,是否想到了民工以及民工们工作时的场景。

江郎才尽

有人出了张专辑或写了本书(称之为处女作),然而到后来大众认为他再也无法创造出甚于处女作的好作品了,人们称之为“江郎才尽”。

就我个人感受,“江郎才尽”有两点原因:1、因本人有感而发的一些初始纯洁的想法,大都在“第一次吃螃蟹”中展现,而本人对自己的后来的虽然有好的作品但却超越不了从前,于是扼杀在纯乎想念中;2、因大家的吹捧,“第一个吃螃蟹”的往往会像涨潮一样被吹捧一番,然后再退潮。

江郎才尽不是“郎”之错,而是大家的错,大家给了“郎”太多压力,即使,“郎”像以前一样出好作品,大家也不会像从前一样众星捧月了。

从环保看国别

国庆日那天,成千上万的人涌上街头观看游行队伍,大人孩子几乎人手一瓶可乐或一个冰激淋。当游行都散去,地面上却见不到空可乐罐或包装纸。它们的归宿是路边的垃圾箱。

请问:这是哪个国家?

答曰:反正不是中国!

小大之辩

在井里的蛙是不可与它说“大”的,因为它们生活并适应了在狭窄的空间里观看天空。

在俗世中是不可与他们说“纯洁”的,因为他们生活在并适应在尔虞我诈中。

对孤陋寡闻的人不能与他谈论大道,因为他们拘泥于世俗,被所接受的教育束缚。

不塞不流

大禹非常聪明,懂得“不塞不流”故他治水用导引 之法疏浚而非堵塞。

而古今的暴动起义,上面都用镇压的方法,这不是说他不会用疏浚之法,而是,此时已到了平常的疏浚方法不管用的地步,“亡羊补牢”矣!

感化应是顺其自然,就似不塞不流,愈塞愈流。而今人不如古人,大抵采用后者,致“虽口辩而户说之,不能化一人。”

色之王

美术权威们规定了,“黑、白、金、银”这四色不是颜色,凡高说:黑色是颜色。

为什么白天为白,因为阳光是七彩的光叠加而成,它便成了明亮的白,而所有的颜色叠加便成了黑

所以,我称白色、黑色乃色之王。

“众所周知”不确切

世人用“三百六十行”评说行业之多,正是因此,人们对自己行业的精英很崇拜,而对别行业的精英不关心。

一个写书法的,怎么也不会熟掌IT业精英。

一个卖鸡蛋的怎么也不会知道哈佛大学的历任校长是谁。

一个国家主席,如何也不会知道这一带的“古惑仔”老大是谁。

周杰伦“众所周知”这话不确切,尽管青少年奉之为偶像,而掉了牙的老年人和还没有长牙的婴儿却不一定知道有此一人。

答案是权威

答案摆在那里,就不要自作聪明与老师作无畏的争执(比如,你问:为什么马克思主义是伟大的?),否则,你不但不会得逞,他会先看了答案,然后努力把你往那里转,最终把你转晕了。

在老师与学生面前,答案是权威。

中国老了

美国是个新生国家,各国的精英移民到这个国家成为一个新的民族。

1796年华盛顿告别政治舞台,并谢绝再列为下一任总统候选人。这一年,中国的乾隆皇帝传位嘉庆,在整整做了60年皇帝之后。

郑和与哥伦布

明朝郑和七下西洋,首次下西洋比哥伦布早87年,船破天荒达二百零八艘,随员两万七八千人,出于政治目的,炫耀国威,所谓“贡赐”去消耗了国家大量财力。

哥伦布首航率船三艘,船员87人,出于对黄金的追求,去掠夺财富。

郑和下西洋堪称壮举,却并未促进中国进入资本主义社会。而哥伦布航行规模小得多,却对西方资本主义产生深远影响。

我的结论是:中国人喜欢自作多情,在希望中遭到自己的打击从而失望。

物质天下与精神天下

“许由小看天下而不肯代替尧的位置,是因为他的志向寄予了整个天下。他连尧的小天下都没有,谈何物质的大天下!”故曰儒家说得是物质,道家说的是精神。

哥伦布的对与错

如果没有哥伦布也就没有后来的欧洲移民,也就没有“美利坚合众国”。但要事先打一针,哥伦布本人是个典型的殖民强盗,他知识为了掠夺黄金……

有人说:“哥伦布使印第安人走出原始的野蛮状态,进入‘文明时代’。

文明?什么是文明?掠夺即是文明?

那我宁愿去山林深处以草根为食!

假如马克思还存活

假如马克思还存活,他会移居美国,在那里过消遥自在的生活。

为什么?大家不要忘了,当时他处在资本主义最困难时期,人民深处最水深火热时期,马克思只不过想要求一个福利好,人民生活幸福的社会。

而现在,假如他还活着,他一定会痛骂中国人盗用他的“社会主义”名义,骂中国虚伪,现在我们可以看看,哪个国家福利最好,民主程度最高,哪儿的人民生活最幸福。是被称为“社会主义”的中国吗?

所谓“科学家”

几乎每个发明家的初衷都不是造福人类,他们不是为兴趣就是为私利。为了满足自己的平衡,于是,他们专心致至,成就愈大,成就愈大,就越被吹捧。

这是个怪圈。

不要干涉

别人说我没有集体荣誉感,这很好,说明它思考了,我认为,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思想,它这么想自然有它的道理。

生在这世上,人人平等,谁的思想都是对的,只要它不违心。

俗话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你既然谋不了别人的政,请你不要站在旁边说空话,瞎指挥。

我是我,你是你。

有人说我是完美主义者,说我应生活在共产主义社会。我不认为这世上有什么共产主义,共产主义只是人们尤其是所谓的“共产主义者”的遐想,他们利用人们渴望安定、渴望美好生活的心理,标榜共产主义美好,是让人坚持其所谓“社会主义”的领导。

贫富差距

“All zoo Animals Have Controlled Piets. Do Not Feed Them.”(动物园动物需控制饮食,不准喂食动物。)这是美国一家动物园的标语。

中国的动物园大都没有这样的牌子。园丁一般少喂食而靠游客们给它们喂食,还有街上卖小宠物的,也很少喂食给它们,饿得它们很“活泼”,贩卖小宠物者正好想让消费者看到它们“活泼”很能吃而促使其买下。

中国人不会连饲料都买不起吧!

这是小农狭隘性再加上最重要的一点:中国人拿动物作奴隶、当玩物,国外则把它们作朋友、作伙伴。

今人之进步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因此,常人很少敢去险远,所以现代城市的人们喜欢去野外……

因“人之罕至”而促使越来越多的人去寻找美丽,真正的美丽。于是有人攀登珠峰,有人挑战罗布泊、南北极。

敢想敢做,此乃今人之进步。

警钟

“世界上现存的大约6000种语言中有一半濒临消失,而大量的人类知识也将与之消亡。来自英语、法语等的压力正在以越来越快的速度使弱势语言走向灭亡。”

文化正在消亡?

“独处时方见其本性”是误

一条金块与土放在一起,才显示出金之坚硬闪闪发光,土之松沃厚实凝重。

金在真空中,亦或土在真空中,却不得见其本性。

人亦然,在人与人的斡旋中方见其人之本。

看《大染坊》

看《大染坊》,我记住了一句话:“一个国家太弱,而一个人太强会吃亏!”

惩罚

人类制造了那么多的残余物,而大自然根本无法收容它们。忍无可忍之日,大自然便会惩罚人类一下,比如弄个小“印度洋海啸”、小“台湾台风灾害”,小“沙尘暴”什么的,给人类提个醒:不要做得太绝!

画家村· 流浪画家

北京有个画家村,里面住着出名画家、未出名画家、作家、地下摇滚乐队、行为艺术“家”……

一部分学纯艺的中央美院毕业生到此聚集,想搞创作,当画家,像凡高一样成名天下,穷的穷死,挨家挨户蹭饭吃,富的富死,一幅画卖几十万,上百万。

很多人都喜欢他们尤其是“穷的”状态。

而且很多年轻人想做流浪画家。

我说:流浪画家不好当。现在还有流浪画家吗?不知道,即使有,他也会是藏着躲着不为人知。若是为人知了,大家都会找他签名,他便成了名画家了。

“流浪画家”是一个词,它不是一个实在的东西。那是一种美好的残美的“感觉”,只因它是一种感觉,很多人去追求。最终人们追寻的不是“流浪画家”,而是、仅是一种感觉,就像“希望就是虚拟”一样。

记得某杂志说过这样一句话:

“一个吉普赛人曾说,生命是用来流浪的,爱是用来偿还的,那么因为爱而流浪,生命才得以偿还吗?其实很多的流浪都是这样开始的,因爱而开始,也因爱而结束。空间的转移可以淡忘你,也可以更牵挂你。

旅行,有时是一段爱的冬眠、心的针灸,是逃离,是重生,是梦想,是沉淀,也是一块擦掉心碎的橡皮擦。即使擦不掉爱的往事,总可以清出一点点的空白吧!”

流浪……画家……

许魏《旅行》歌词

符合标准

世界上一切都有套路。

这个世界评判的标准是你符不符合套路。

纵使你懂得这个套路,你却不屑于使用,而用很创新的方法,你也不会得到应有的评价。

换一种思维:

如果说诺贝尔评委们没有把你的作品评为诺贝尔奖,那是因为他们看不懂你的作品。

用在教育上,也是再合适不过。

在权威以及权威们造就的学生中,一切都是固定的,就好像小时候看电视问爸爸妈妈哪个是好人,哪个是坏人,现在的教学也就停留在这个水平上,对与错是有界限的。

有人知道毛泽东的很多故事,便用“善用心计”来形容他,而阅卷人评语:注意用词准确!在他们眼里,毛泽东当且仅当用“伟大”二字形容。

时代产物

恩格斯在大谈着:“拿破仑是时代的产物,是必然要产生的。”

那么他为什么不说他恩格斯也是这个时代的产物,也是必然要产生的?

(一方面,人们在谈论别人时总是头头是道,另一方面,恩格斯很有自知之明:怎能自比拿破仑,拿破仑多有名望!)

生与死

庄周说:齐生死。

欧阳修说:一死生为虚诞。

其实生与死本无界限,只是人们很乐意去讨论这个奇妙神秘而毫无意义的话题。于是,坚持“生”的人多,这个世界便成了“生”了!

医院奇遇记

一天,我去医院看我姥姥,寻到一人便问:“住院部在哪儿?”那人回答:“有钱的住那边,没钱的住这边。”我听了一愣,还有这种说法!

我琢磨着,我姥爷开私家车应该算是有钱的,于是去了那边,结果还真在那边的最好的院房找到了姥姥。

我于是感叹,这种方法还真绝!

但转念一想:这是社会主义吗?

京味儿

我怀疑大部分北京人,会不会是现在东北人的后代。

众所周知,中华人民共和国以前是清朝,统治者是满族,满族的祖先在今天的辽宁。

北京人讲普通话都带个味儿,东北人讲话也有那么点同于京味儿又甚于京味的味儿。

印刷品

印刷品就好像是给原画加了层别色后又加了层膜(参观“全国美展”有感于印刷品的粗劣,还有看不出原画的质地,不真实)

美术考场高手

美术考场高手们就像在默画,而非在写生(言外之意就是画的不像而很机械,深入点说,他们在沿用套路),这才是真正的考场高手,只因他们遵循了套路。

就像是作文套路,他们很快就会被录取。真的!

师法自然

师法自然——向大自然学习。这是一般人所无法做到的,而且他们走向另一极端:利用自然,瓦解自然。

人类和狮子吃小动物,不同的是:

狮子及其残忍地杀害他们,将他们撕裂生吃了。

可方法再怎么残忍,都不能与人类相匹敌,人类可将其先砍了,剁了,切了,再煮、炸、爆炒等方式随便怎么着了。

航天技术在科学家研究下日益商品化,批量生产。

放心,人类在没有找到适合自己践踏的第二颗“星星”前,不会停止对地球的破坏!

而越来越放心的是:人类已在月球建立了基地并且发现了人类制造的“太空垃圾”。太空垃圾以每年10%的速度增加,而且体积越来越大。

海浪不住的问岩石,岩石以沉默回答它;

人类不住仰头“天问”,天以沉默回答人类。

成就梦想

“成就梦想,源自教育”——中央电视台公益广告。

我没有看出梦想与教育的关系,我倒看出了梦想与应试教育的关系:

应试教育会将梦想推迟,20岁可成就的梦想,应试教育能将它推迟到40岁。甚至埋没、荒废。如果你真的要成就梦想, 你就不能依靠甚至要摒弃应试教育,而真正的为梦想而做。

成就梦想,是啊!成就光耀门楣,成就赚钱、当官的梦想,成就获得科学院士称号的梦想,这一切真的源于应试教育!

华尔与“洋枪队”

还记得太平天国时期。

华尔曾在美国犯罪,后逃亡到中国,混迹于上海,后在中国官员赞助下,组建了“洋枪队”,在“剿匪”(太平军)中战绩卓越,清政府特准许华尔加入中国国籍。

华尔来中国冒险真是太成功了!

弱智儿问题

如果你将政、史、地课本上的东西都背过,包括注释、后记甚至编书作者,都记住后,考满分绝对没问题!我敢打包票。

但是,人一旦到了那种愚昧的状态,即时他是个状元又有什么用?那时的他,恐怕已经成为弱智晚期了!

花生萝卜原理

同样是失水。

硬脆的萝卜在盐水中浸泡后失去了硬脆感。

大家都吃过晒干后的盐煮花生,这种花生比平常的花生更为硬脆。

这是因为使萝卜硬脆的是水,水失去了,自然蔫了!

使花生硬脆的是它本身,因为失水使它显出硬脆本色!

用这个道理,我们看出了有学位的庸者与无学位的天才!

这使我想到“依靠”二字,依靠别人生活的人如同萝卜失水,失去别人依靠就失去了生命的资本。而像花生一样的人,越是失去别人的帮助,越是显出英雄孤胆本色!

大家都快快做花生吧!

速时代

这是一个速食时代,文化快餐,速读,知识爆炸……速时代的成功就是“速成”。

不及时成功就是失败。

“是金子,总会发光”已不适用于今日,在这个竞争的速时代,要及时成功,否则就是失败。

就像你是一本内容无比深刻的精品书,但没有出版商的炒作、宣传,便苟得被束之高阁的命运。

因此,我们要速成。

童言无忌

有人说余杰只不过说了一些人不敢说的露骨的话而已!

“你敢说吗?”我反问。他无言。“为什么?”我自问。

一些正常或晚熟的人大了以后才明白了许多事理,然而大了以后,这些话便不能说了,于是它便埋在心里到能说的时代说出来甚至埋着直到死去。

人们说孩子们不成熟。是因为孩子们总是在不该说实话时说了实话,在不该做实事时作了实事。

小孩吗,童言无忌,想说什么说什么。

大人会骂你,但你不会坐牢。

所以大家趁年龄小赶紧说,大了以后就没法说了。

《铁与犁》的开头这样写道:“少年余杰的横空出世,在整个二十世纪恐怕只有五四时期的胡适先生,台湾六十年代李敖庶几可以比拟。短短几年,余杰给沉闷已久的中国思想界带来了一股清新的空气。他的文字清新,尖锐,甚至无不稚嫩,但却说出了我们这个时代的真相。他说的一切无甚高论,无非是一些常识而已,可是在那么多德高望重、声明显赫的名流学者都不敢说真话,不敢承认常识的时候,少年余杰直言皇帝无衣当然打动了千万读者的心灵。(网上说余杰被捕,难怪啊,余杰毕竟都32岁了,然而如果一个三岁小孩在街上大喊“社会主义……”他是决计不会被捕的!顶多被大人训斥一声“闭嘴!”)。

人与人,动物与动物

人与人,就是动物与动物。

动物与动物之间,你如果表现的软弱。他就会认为你是弱者,受怕,懦夫。反之,你如果表现得很强悍,他就会觉得你很高大不可欺。比如你画的一手好画,但别人都不知道,老师也不知怎么重视你,一旦你办了画展,尽情展现了自己,不只是别的同学,就连老师、主任、校长也会对你刮目相看。

说白了,就是把你当回事!

有才能,不发挥展示出来,就不能说明你有才能!

这就是展现自己推销自己的社会!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市场的含义:

1、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廉价劳动力市场。

2、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外国产品倾销市场。

3、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廉价原材料市场。

自豪吧!

连战此人

今日看电视,有这么一个镜头:一位国民党官员在讲话,背景是一个什么堂,堂上挂着一个匾:天下为公。落笔是孙中山。

本是一个被共产党逼到台湾的国民党,此刻,似乎异常高大。

孙中山,这是国父啊!他创立的国民党要早于共产党。因此,国民党都以此为荣。似乎是在野不野的架势。

连战,我看他本人的劲头,似乎是要说:我来大陆,并不是臣服于共产党,我只要完成两岸人民早晚要完成的心愿,我给它提前完成了,我的作为就是历史性的,在台湾政界中获得地位、优势。

猛一看他,就是不服气的样子。

欺骗、麻木

“同一品质的商品,由于名声的变换而身价倍增,有人认为这是欺骗消费者的行为。有人认为有买有卖,只要自愿,无可非议。”

当然,政治课的答案是:这是欺骗消费者的行为。若如此,凡高当年只卖出一幅画而且只卖了几美元,而现在一张画几百万、几千万美元而成本只需几十美元,这是不是欺骗行为?

供求关系,我反其“政道”而用之: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当人们需要某种商品时,也就无在乎价格,无论价格多少,欣然接受甚至努力寻求,而当供不应求时,价格日涨是在所难免,名声的变换也需要付出一定成本的。比如,同是服装,在地方上的小买卖与在每日在中央电视台播放广告的“品牌”当然不可同语而比。“品牌”贵,只因为人家是牌子,不论是质量还是广告宣传上用的费用都比普通货高。

我就很纳闷,为什么这些权威麻木到了如此地步!

境界——师法自然

“人生不满百,常坏千岁忧”。我且活了十几岁,就担忧开人类了,不为别的,只因它太令我们担忧了。

(一)工业

务农的 人越来越少,世界人口越来越多,吃饭便成了问题。

“工业,原子核子的制造,那不是民生所绝对必须,而唯有在土地上,生长食物,是上帝当初创造生命时的基本条件”,“唯有躲开过分嚣张的工业,才能保持空气和水的纯净。”罗兰《相逢何必曾相识》

工业化的结果是:地球人将来要以买清洁的瓶装空气或饮水来生存。(然,没有工业,人类的物质世界如何发展?)

(二)动物生来平等

剧达尔文的理论,一切动物生来平等,竞争,天择。

“人类吃兽类却振振有词说是为营养,我们有时也‘振振有词’的说要保护动物,其实保护斑马或天鹅是因为不愿失去这可以赏心悦目的异兽珍禽。而假如斑玛或天鹅如老鼠或苍蝇般的危害人类,则不论它们少到何种程度,我们也决不会去保护它们。”罗兰

英国的奥威尔在他的《动物农庄》写道:以公猪拿破仑为首的动物推翻人的统治,建立了自己的动物王国……

假设这个世界不是人在主宰,而是蚂蚁、猫或是别的什么动物主宰世界,那么我们人类会不会像老鼠一样,被追着打,被用各种“人夹,灭人药,老鼠危害人类健康,我们且不说。单就狮子、老虎这些猛兽,因为它们比我们人类强大,人类就要将它们关在牢笼里,牢外的人类则一副得意:“小样,弄不了你?”

假如,人做狗 的宠物,人类会不会也像狗一样被踢被踹,被怎么着了。

不用假如,早晚有一天会这样,我便骂一句:报应!

(三)、电影《后天》

21世纪有一部电影叫做《后天》,后天?说白了意即明天的明天。明天的明天人类会怎样呢?电影的海报给我们展示了一幅画面:高楼大厦被海洋淹没,人类疯狂逃生。

这是美国的一部影片,显然这是极有预见性的影片。

温室效应,导致南极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淹没以“文明”尔著称的城市。

这让我想起印度洋海啸,这其实是大自然给人类提了个醒“不要做的太绝!”

大自然稍稍大了个喷嚏,就使的人类乱作一团,大自然的威力足矣!

据说,美国建了防海堤,若是全世界一片汪洋时,只有美国的防海堤能够有还活着的人。

再看看中国北方的沙尘暴,每年呈越演越烈的趋势,每年中国的汽车销售量也越演越多。

风在哭诉,海在长啸,还有……

人类,醒醒吧!

电影后天~!

影片《水啸雾都》剧情介绍

片名:Flood

译名:水啸雾都

导演:托尼-米切尔Tony Mitchell

主演:罗伯特·卡莱尔 杰斯-琳吉斯

类型:动作/剧情

片长:110分钟

国家/地区英国/美国

出品:狮门电影公司 Lions Gate Films

发行:中影

上映日期:2008年9月14日(中国) 【官网】

狂虐的飓风带着猛烈的海水在苏格兰东北部登陆,并向内陆步步紧逼。伦敦当局慌乱之中启动应急措施,严密监视洪峰动态。罗伯,泰晤士水闸的首席设计师和是水闸的工程总监的前妻萨米被叫回到水闸做安全检查,而罗伯心怀芥蒂疏远的父亲莱纳德教授莱纳德根据自己丰富经验测算并料定一旦洪水袭来,泰晤士河水闸必将被击溃。他及时将此情况报告给了危机控制中心的纳什女士。然而他的警告并未到重视,危机控制中心的专家不能准确地判断情况,不置可否的副首相竟向人们承诺洪水不会抵达伦敦市区。

洪峰3小时后到达了伦敦,滔天骇浪跃过水闸,数亿吨的洪水急速奔涌进中央伦敦,顷刻间一片汪洋。莱纳德被指挥中心派直升飞机救下接往控制中心,罗伯与萨米被凶猛的洪水冲走,不过千难万险他们活了下来。而风暴过后伦敦城满目疮痍,两百万人无家可归,政府决定炸掉昂贵的大坝以泄洪。罗伯和父亲、萨米冒着生命危险来到水闸的控制仓,开闸放水。就在萨米为即将下水的罗伯惴惴不安时,深爱着儿子的莱纳德趁他们不注意已经穿好潜水衣潜入水中准备亲手开启排水系统,而这一去能够返回的可能性几乎为零,悔悟的罗伯深深的为父亲捏了一把汗。政府最高层下达指令,为了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必须在十分钟内炸毁大坝,飞机已经准备就绪,待命出发。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莱纳德在水下用尽自己最后一丝力气成功将水闸打开,瞬间滚滚洪流奔腾而去,水闸得以保全,而莱纳德教授却再也没有醒过来……

看过"后天"这部电影吗?现在的异常气候是不是变成"明天"或者"今天"了?

后天《后天》海报概述

《后天》是2004年的一部美国科幻电影,描述全球暖化和全球寒冷化后所带来的灾难。本片是20世纪福克斯公司的年度科幻巨片,投资1.25亿美元。

基本信息栏

中文名: 后天

外文名: The Day After Tomorrow

其它译名: 末日浩劫/明日之后

出品公司: 二十世纪福斯影片公司

制片地区: 美国

导演: 罗兰-艾默里奇 Roland Emmerich

编剧: 罗兰,杰夫利-纳赫马诺夫

制片人: 马克-戈登 ,罗兰-艾默里奇

主演: 丹尼斯-奎德,杰克-吉伦希尔 ,伊安-霍姆,艾米-罗森

类型: 剧情 惊悚

片长: 124分钟

上映时间: 2004年5月28日

目录[隐藏]

剧情简介

故事背景

影片看点

影片赏析

同名杂志

[编辑本段]剧情简介

《后天》描绘的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地球一天之内突然急剧降温,进入冰川期的科幻故事。故事中,气候学家杰克·霍尔(丹尼斯·奎德饰演)在观察史前气候研究后指出,温室效应带来的全球暖化将会引发地球空前灾难。

杰克博士在一次国际科学论坛上曾警告到场的政府官员以及美国副总统采取预防行动,在演讲中他解释灾难会是由于温室效应导致两极冰盖融化,融化产生的大量淡水将使得水温、洋流和海水成分急速转变,从而引发全球气候的剧变,地球将再次进入冰川时代。美国副总统是以发展经济和工业为第一目标的,在会上他质问杰克“灾难会在什么时候来到”,杰克无法给出具体的结论,只能回答“也许是半年,也许过了明天就会发生”,这也是本片片名的由来。但是美国副总统显然是个科学盲,不但对杰克的研究结果大加驳斥,并且拒不对他的建议予以任何考虑。

就在这次集会刚刚结束后,有一位与杰克·霍尔博士相识的海洋科学家和他做了一次长谈,两人都认为海洋洋流与全球气候的关系极为密切,那位老科学家急速赶回他设在高维度地区的海洋监控站,就在他还没有到达的时候异象就已经产生。数个洋面监视器同时报警,并且很快全球的监视器都传来了报警。海洋科学家与杰克通话,告诉他海洋的反应,最后向杰克提议,要预测现在的气候发展状况,只能使用杰克自己的分析系统,杰克很惊讶说他的系统是分析史前气候的,老科学家说,这就是现在唯一可用的系统。杰克十分悲伤的和老科学家告别,老科学家看得很开,之后很快那个地方的暴风雪就升级了,研究所缺油断电,前往救援的直升飞机被“急冻”,老科学家和他的两个助手喝着他珍藏多年的最后一瓶威士忌,安详地等待死亡。

气候灾难在人们还没时间作出任何反应的时候已经出现了征兆,大量的恶劣天气产生,政府只能以通常方式安抚群众。

杰克急于向政府汇报此事,但是遭到副总统的再次无理反对,并且提出“你曾告诉我灾难会在半年后才发生”以此作为不信任他的理由。最终,杰克的上司私下里同意杰克使用主机资源进行分析,但是只给他48小时的时间,这一方面是他的责任很大,一方面是事情已经十分紧急了。在48小时内,杰克与他的助手们用尽全力统计分析,终于得出了结论。求见到白宫之后,杰克非常直接地急告总统现在只能宣布北纬40度以南全美民众尽速向赤道方向撤离,总统非常震惊,一方面责备只顾经济而藐视环境的副总统,一边恳求杰克想想办法救救另一半民众。杰克说,该线以北的民众只能尽量保暖,等待救援,别的再没有办法了,因为时间上已经不允许40度以北的民众撤离。有人怒斥杰克这是不负责任的建议,而杰克的上司告诉他们,杰克的儿子已经前往纽约曼哈顿,那是北纬40度以北的地方,按照杰克的计划,他根本没有考虑自己儿子的生存希望。最后总统决定立刻按照杰克的建议展开撤离计划,并且他保证自己是白宫最后一个撤离的人。

杰克·霍尔博士的儿子山姆(杰克·吉伦荷饰)正在纽约与自己心仪的女孩参加一个全国高中知识竞赛,从他们去的飞机上开始直到知识竞赛结束,气候一直在以很明显的速度变得恶劣起来。他们在博物馆看到史前冰川时期被“急冻”的大型动物,竞赛后纽约就开始下暴雨。他们和在纽约认识的新朋友一起回到家里,却有一种纽约已经不安全的直觉,在驱车前往费城接他们新朋友弟弟的路上,在纽约图书馆门前的路上堵车,随后海啸吞没了曼哈顿,连轮船都被冲到市内街道上。他们躲在图书馆里。所有通信讯号全部中断了,山姆冒险在正在被水淹没的一楼用有线电话与杰克通话,杰克告诉他躲在屋里,点燃一切可以用来取暖的东西,等待救援。随后下起了大雪,海啸和暴雨造成的积水已经被冰冻了,他们努力地阻止那些准备冒险步行逃出去的人们,可是愿意听从他们的话留下来的人却微乎其微。而那些步行踏雪逃了出去的人最终也都被冻死在外面。剧照

杰克和他们的助手们是进行过极地作业的,他决定冒险前往纽约在冰天雪地中展开救援行动,助手要跟着他一起去。他们在冰天雪地里先是驱车然后步行,一名同伴英勇牺牲之后,杰克终于带着最后的一个重伤助手进入了曼哈顿城区。而在同一时段,华盛顿也被雷暴和龙卷风袭击,场面十分宏大,基本上整个城市都覆灭了。总统坚守着他的诺言,在他们最后一批离开的人登机后,飞机很快就在恶劣的天气下失事。此后,冰层和白雪覆盖了除热带亚热带以外的所有地球表面,新的冰川时代开始了。

当镜头再次回到美国时,一些侥幸生还的美国人都越境逃往墨西哥。美国政府免除了墨西哥的全部债务,美国人终于进入那里的难民营。影片末尾处已经继任总统的原副总统在大使馆改造的临时国务院中,向人民道歉,承认他奉行的政策是错误的,并且表示从今以后政府会彻底悔改。

2002年7月,福克斯公司打败了派拉蒙、梦工场、环球和华纳兄弟等强敌,终于抢得《后天》的电影拍摄权,并邀得艾默里克(《独立日》、《哥斯拉》)这位擅长科幻灾难题材的导演,同时将1亿美元的支票交到他手上。本片原定今年夏天上映,但由于特技场面的制作难度太大,制作周期不得不延长,成为次年暑期的鸣锣大片。奎德扮演名为霍尔的古气候学教授,而他所要解决的难题比他以往面临的问题要困难得多:解救冰冻的地球。剧照

[编辑本段]故事背景

冰河世纪的威胁 严重的温室效应

六千五百万年前的冰河世纪,让恐龙全面灭绝;如果新冰河世纪来临,人类会在哪里?电影《后天》为唤起世界对日益严重的温室效应,及理论上可能引起的新冰河世纪威胁,针对全球著名地标设计了一系列相关冰冻图像,显示气候对人类的威胁的急迫性与全面性。由于影片中气候异变是先由海水淹没后因气温急速下降而骤然冰冻,因此包括自由女神、艾非尔铁塔、伦敦大本钟都将被冻成冰柱 ,横向的冰柱突显地球的急速降温与急冻。选择自由女神“湿身”和自由女神“雪糕”两款图像做为官方海报!

注意到温室效应所带来的恐怖后果,《后天》导演罗兰-艾默里奇决心让《后天》成为全球首部完全“碳中和”(carbon-neutral)的A级制作:“拍片时大量使用的灯光、发电机和燃料,都让温室效应更加严重,我们努力让排放出来的二氧化碳被中和吸收掉来弥补地球Future Forests)合作,由未来森林计算拍摄这部电影将会制造的二氧化碳总量,然后在加州跟不丹种植森林!不仅如此,导演还出资购买省电灯泡到牙买加以及协助美国低收入户家庭省电计划!真正做到不恶化温室效应,证实卖座电影也能爱护地球。

最近这几年,不管你在世界的哪个角落,都可以清楚感觉到地球气候异变。大陆冰雹,欧洲水灾、印度热浪、美国一天16次龙卷风,去年八月九日也创下百年最高温38.7°C。这一切让人不禁要问,地球究竟怎么了?世界卫生组织研究指出,温室效应是地球气候异变的元凶。气候暖化使得两极融冰、海水增温、洋流改变,世卫组织表示每年将有16万人因温室效应外围影响丧生,2020年死亡人数更会加倍。海平面上升更造成2500万人远离家园,第三世界将因洪水、饥荒、干旱和农作物歉收大举移民,欧洲老年人将死于热浪。

[编辑本段]影片看点

《后天》为20世纪福克斯公司的年度科幻巨片,投资1.25亿美元,由曾经执导《独立日》、《爱国者》等片的导演罗兰-艾默里奇执导,新生代偶像丹尼斯-奎德、杰克-吉伦哈尔、艾米-罗森、莎拉-沃德等主演。

影片讲述温室效应造成地球气候异变,全球即将陷入第二次冰河纪的故事。全片汇集了大量顶尖特效,由于影片中气候异变是先由海水因气温急速下降而骤然冰冻,因此包括自由女神、艾菲尔铁塔、伦敦大本钟都将被冻成冰柱,场面极为壮观。当然除了铺天盖地的自然威胁之外,也将细密交织父子及男女之间刻骨铭心的动人情感。

自然灾难的大集合 超逼真特效

一、空前自然灾难的大集合

《后天》最大的看点就是那些精彩的自然灾难画面,它力图展现和说明的是:如果温室效应和全球变暖的趋势继续发展下去,势必会引发全球范围内的重大灾难,这无疑是一个有着十分现实危机感的大背景。

狡猾的罗兰·艾默里奇几乎把所有关于水的灾难片里的元素都调动起来了,《天地大冲撞》中的洪水,在这次变成了冰川溶化后的滔天巨浪,狂涌入纽约市,《龙卷风》中的飓风,此次变得更加强大,掀起汽车和房屋已如家常便饭,它甚至把整个洛杉矶都撕裂殆尽。

二、精彩绝伦超逼真特效

“现在已经没有人想看大楼被炸飞的的镜头了(他指的是《独立日》中轰炸白宫的场面),但《后天》是一部非常不同的影片,有一点像《海神号历险记》或者《火烧摩天楼》的味道。它更像一部经典的灾难片,只不过如果这些灾难结束,世界已经改变。”导演艾默里奇说。

在这部影片中,给人最震撼之感的就是极其惊人和逼真的特效。历史上罕见或从未有过的惊心动魄的旷世灾难这次真实地展现在我们眼前。影片中,最经典的画面就是纽约市"速冻"前后的画面,冲天巨浪狂涌进纽约市,自由女神被淹没,万巷瞬息沉没在汪洋之中,万吨巨轮竟被冲进楼宇之间。而转瞬间,气温骤降,浩瀚汪洋中的纽约城又变成冰封世界,茫茫冰原上,只留下自由女神的头像,象征着人类文明城市大半也永埋入冰雪中。人类和人类所创造的世界在大自然面前显得如此渺?T诖舜危?0世纪福斯公司花足了心血,融合了《鸟》、《龙卷风》、《天地大冲撞》等灾难的视觉奇观。

《后天》虽只拍摄了380个特效镜头,但它们却是导演艾默里奇职业生涯中最复杂的镜头,艾默里奇谈到在一个活动拖车里虚拟出纽约城被冰冻起来的效果时说,“这是我首先想像出的一个场景,所有的道具都是为影片而特殊制作的,但他们看起来必须能够以假乱真,无论是汹涌的洪水,还是呼啸而来的暴风雪,所有的特效必须没有任何破绽。所以我们在六个特殊制作的布景房间里像变戏法一样轮换着进行拍摄,海啸、地震……这样,看起来所有的灾难就仿佛真真切切地发生在地球上一样。”

负责本片制作的是马克-戈登制作公司,这家公司最著名的作品是《拯救大兵瑞恩》和《绅士大联盟》。

三、1.25亿美元巨制 全球同步上映

2002年7月,二十世纪福斯公司制作成本高达1亿2500万美元,将近90%的预算都用来制作特技效果。而且由于某些特效场面的制作难度过大,福斯公司决定将部分片段重新制作,所以该片的公映日期推迟了一年。本片原定2003年夏天上映,最终成为今年暑期的鸣锣大片。奎德扮演名为霍尔的古气候学教授,而他所要解决的难题比他以往面临的问题要困难得多:解救冰冻的地球。

警世灾难巨片《后天》最终确定于5月28日全球首映,影片用超眩的特效强力打造出有史以来电影中最惊心动魄的灾难,最震撼人心的特效。《后天》在全球热映风暴的就如同影片中的飓风、洪水狂卷而来。这次最值得庆幸的是国内观众也能在第一时间与世界各地的观众一起感受《后天》所带来无与伦比的震撼。

四、人类面临未来灾难的真实预警

从艾默里奇导演过的影片来看,他十分喜欢灾难片。“我最喜欢《海神号历险记》。不过我喜欢灾难片是因为它讲述了普通人在非常情况下必须做出一些他们平常不会做的事情。”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拍摄《后天》却不仅仅是喜欢这么简单,还包括对地球环境问题的关注和忧虑。比起其他威胁人类生命安全、能够引起世界范围恐慌的天灾人祸来,全球气候变化的威胁是唯一一个大得能够迫使世界上所有国家的人停止战争,联合起来一起拯救星球的问题。

“它是一部跟《独立日》和《世界末日》一样的商业电影。”丹尼斯-奎德也同意他的观点,“但影片讲述的内容是会发生的--只不过是时间的早晚而已。”

综合各种气候变化的趋势,他们在影片的官方网站上,做了一个吓人的统计和预测:2003年,在欧洲有2万多人因气温过高死亡;美国创下龙卷风最高纪录,一个月中平均每天6次,而且据分析该数字还有可能被很快刷新;在过去30年里,热带气旋带来的死亡半数与洪水有关……到2050年125万种生物将会灭绝;美丽的自然景观将由于气温变暖而消失;由于气候变暖,各种疾病将在这个星球上大肆传播……

因此在这部影片的制作过程中,意识到自己也正在制造二氧化碳的艾默里奇和他的创作队伍还发起了节约能源以及植树造林活动,并希望能够号召更多人为创造未来的森林尽自己的微薄之力。如他所说,“你必须让这部电影尽可能有娱乐性,但我还是想要竖起一面警告的旗帜。”

《后天》的历史原型--新仙女木冰期

美国大片《后天》中描绘了全球变暖带来的一个可怕的场景:由于格陵兰和北极的冰山融化,大量淡水进入北大西洋,降低了其盐度,最终导致墨西哥湾暖流乃至全球海洋的热盐环流完全终止,赤道和低纬度地区因而停止向极地和高纬度地区输送热量,结果导致这些地方温度剧降,进入一个新的冰河时代。

这是否仅仅是科学幻想呢?确实,出于戏剧化的需要,这部电影中有大量夸张和不合理的地方,但整体而言,此片中的情节在科学上是讲得通的,而地质学家指出,历史上地球确实发生过在极短时间内温度剧降的事件,其中最出名,对人类影响最大的就是新仙女木事件。

新仙女木事件名字的由来是因为在欧洲的地层堆积中发现了仙女木,这种现在只生长于北极地区的草本植物,证明以前欧洲气候曾经比现在冷得多。之所以叫“新”仙女木事件,是因为在更早的地层中,也发现过仙女木,故而仙女木事件不止发生一次。但是除了新仙女木事件以外,以前的历次仙女木事件和《后天》中描述的发生机制都不太相同。

新仙女木事件的独特之处,并不仅仅是平均气温降低---------历史上,地球的平均气温曾经降得更低,而在于她发生于冰川期结束,全球气温不断上升这样一个背景下。从18000年前的末次盛冰期,第四纪冰川期达到顶点开始,地球的气温就在不断上升,冰川在不断融化,但是在这个气温上升的过程中,却突然发生了新仙女木这样一个气温骤降的反复,是非常有意思的,对我们今天研究全球气候变化也是很有意义的。

新仙女木事件的起因现在一般认为就是如同《后天》中所描述的那样,冰川期结束时,全球气温升高,北美大陆的劳伦泰德冰架开始融化,在公元前1万年左右的时候,冰川融解开始加速,大量淡水进入北大西洋,导致全球海洋热盐环流终止,高纬度地区气温急剧下降,积聚了大量冰雪,洁白的冰雪对阳光反射率较高,造成地球吸收的太阳辐射减少,气温进一步降低,而更低的气温又导致冰雪覆盖的面积进一步扩张,如此反复,使得地球在短时间内变得极其寒冷。

虽然新仙女木事件发生时气温下降速度并没有《后天》中那么夸张,但确实是极快的。对于冰芯最新的研究表明,当时北半球的平均气温可能在10年内下降了20度左右。

作为对比,北京和广州的平均气温相差大约10度。

那么,淡水进入北大西洋为何会破坏墨西哥湾暖流乃至全球海洋热盐环流呢?

墨西哥湾暖流发源于加勒比海,终结于挪威。因为北大西洋上盛行西风,故而墨西哥湾暖流的热量主要是通过空气输送给了西北欧(对北美也有加热作用,但小一些),造成西北欧的气候比同纬度地区要温暖、湿润得多。

但是,墨西哥湾暖流虽然源源不断地把温度较高的海水从加勒比海带到高纬度地区,加勒比海的海平面却没有下降,高纬度地区海洋的海平面也没有上涨,这说明,除了墨西哥湾暖流之外,一定还另有洋流,把高纬度地区海洋多余的水体带走,并补充给加勒比海,使得墨西哥湾暖流不中断。这就是全球海洋的热盐环流。

事实上,墨西哥湾暖流只是全球海洋热盐环流的一部分,只不过全球海洋热盐环流因为很多部分都是在海面下,所以不出名。

墨西哥湾暖流在向北流去的过程中,不断与空气进行热交换,水温降低;同时,因为墨西哥湾暖流在海洋表面进行,所以水分会不断蒸发,盐度升高。温度降低和盐度升高都会造成密度增加,当墨西哥湾暖流到达英国、挪威时,因为其密度已经非常高,就会沉入海底,再通过海底的洋流经过印度洋、太平洋,补充回大西洋(见附图一,图中红色线条表示海洋表面的暖水流,蓝色线条表面深海中的冷水流)。墨西哥湾暖流之所以能不中断,就在于北大西洋高纬度地区海洋表面的海水因为下沉、流走,把加勒比海地区的温水“拉”了过来;如果北大西洋高纬度地区的海水不下沉,就没有给加勒比海的温水的空间。而且,深海中的冷水流也会因为没有来源而停止,低纬度地区的海洋得不到补充,整个热盐循环就会终止。

而北大西洋高纬度地区海洋表面的海水之所以下沉,是因为其温度、盐度造成其密度较大;如果其温度高一些,或者盐度淡一些,则其密度就要降低;如果其温度足够高或者盐度足够淡,其密度可能就不足以大到下沉所需的密度,从而终止墨西哥湾暖流乃至全球海洋热盐环流。

如果足够多的淡水进入北大西洋,就可以把其高纬度地区的海水稀释到不足以下沉的密度;这就是新仙女木冰期的发生机制,也是《后天》中所描述的。

一旦墨西哥湾暖流终止,西北欧地区气温就会降到同纬度其他地区--------加拿大北部和西伯利亚的水平,冰川会在挪威、瑞典、芬兰和苏格兰等地开始发育,洁白的冰雪会把更多的太阳辐射反射回太空,减少地球所能获得的热量,进一步降低气温;气温降低又会促进冰川的发育,如此反复。虽然温度下降的速度不会如《后天》中所描述的那么急剧,但是现在看,地球平均气温在10年内下降20度左右是曾经发生过的,以后再发生类似速度的降温也是可能的。

在新仙女木冰期,气温接近于末次盛冰期。中纬度地区即使在盛夏,最高气温也从不超过10度,而冬季中纬度地区的气温普遍在零下20度以下。从9月到次年5月,暴风雪几乎从不间断。站在直布罗陀海峡或者长江口,就能看到漂在海上的冰山。 当冰期来临时,雪线和林线会下移和南移;大量淡水被锁在高纬度地区的冰雪中,低纬度地区的降水会剧减,这都会极大干扰人类的生活。新仙女木冰期对人类早期文明造成了极大的冲击,一般认为,北美大陆的克罗维斯文化的消失就是新仙女木冰期造成的。

当然,人类也会适应。在新仙女木冰期,西南亚和我国长江三角洲地区诞生了农业(欧亚大陆上其余地区的农业全部是由这两个地方传播扩散开来的),很有可能是寒冷干燥的气候造成的恶劣环境使得狩猎/采集不足以支持生存,逼迫人们转向农业。至于农业的发明并没有一般想象的那么困难,很有可能早期的狩猎/采集者发现,如果把自己吃剩下的果实留下一些扔到地里,第二年再来的时候同一个地方就会有丰富的食物;重复几次,农业就诞生了。现代分子生物学表明,在强人工选择的条件下,驯化农作物最短可能只需要30代(30个种植季)就能够获得足够好的品种。

新仙女木冰期大约持续了1000~1300年,约在公元前9500年结束。其结束的原因现在还不清楚,但她的结束和开始一样突然,大概是在几年内气温上升了7度。等到新仙女木冰期结束时候,人类进入了文明时代。

[编辑本段]影片赏析

相比于之前看过的很多灾难片中从开始一群人到最后一男一女拯救世界的固定模式,《后天》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一个突破,即在这部电影中,无论科学家Jack Hall还是他儿子Sam Hall抑或是其他的角色,他们都不是英雄,他们都没有拯救世界,从头到尾他们都只是在拯救自己、拯救朋友、拯救亲人,可正是这样,才让这部片子变得更加动人。毕竟我们谁能真正感受到全世界被拯救的成就感呢?但灾难中人们的坚强、朋友爱人受伤时的挺身而出、儿子遇险时不顾一切的北上救援,看到这些谁能不为之动容呢?

作为一部灾难片,影片中的特技效果令人震撼。电影中有个镜头令我印象深刻:几股龙卷风肆意袭卷着洛杉矶城,一位大厦内的清洁工人对外面发生的事情似乎全然不知。等到他感觉有些异样,再推开一间屋子的门,却发现脚下已是深渊——原来龙卷风甚至将大厦的外层刮落!此时镜头外拉,整个洛杉矶城一片废墟,满眼荒凉。

在色彩和光的运用上,《后天》这部影片主要使用了蓝、白、灰黑三种色彩。而其中蓝色又按照剧情的发展分为深蓝和天蓝两种。灾难开始时,狂风暴雨、雷电交加、大水掩没城市,此时整个地球都被笼罩在一种有些混沌的深蓝色之中,加之象征着恐怖的黑色,连人们的着装几乎一概都是深色系,银幕前光线一篇昏暗。这样的色彩和光线的使用,很好地渲染了灾难的可怕,给人以震撼。而当全世界都被冰冻,我们看见了被冰雪覆盖的自由女神像,此时的纽约只有两种色彩,天蓝和雪白。光线在此时又变得光明起来。而这样的蓝与白正是地球本身应该有的色彩,这样的色彩运用清楚明了地点名了本片的主题,即唤醒人们对于环境保护的关注。片中使用的暖色调色彩很少,而大多集中在一个东西上,那便是火。在那样的环境之中,火便象征着生命、象征着希望,象征着人们之间的关爱,象征着我们人类的坚强。

《后天》这部影片直观地体现了影视艺术的逼真性和假定性,一方面运用电脑特技营造出了一个似乎不可能发生的“后天”,但特技之后,我们的心被深深地震撼到,隐隐地感觉到那个“后天”真的并不遥远。

[编辑本段]同名杂志

中国当代先锋艺术杂志《后天》杂志,系中国第一部大型民间先锋文化艺术杂志,由70后重要诗人、自由艺术家江雪创办于2005年10月,截止2009年,已出刊四大卷,每年一卷,刊物大气精美,追求先锋独立的人文精神,内容涵盖中国当代文学、艺术、电影、音乐、学术等文化领域,每两年颁发一届“中国后天双年度文化艺术奖”,《后天》杂志及“后天双年度文化艺术奖”已在海内外文化界引起广泛影响。

谁温暖了欧洲冬天

在高中地理课上老师曾经给我们提到了欧洲大陆比地处同一纬度的其它大陆地区更为暖和,是由于一支源于热带海区并纵跨大西洋的墨西哥湾暖流使得欧洲大气有了温和的冬天,而被下方暖水加热的空气向欧洲内陆移动,使得西欧比同纬度的北美东北部温暖的多。而事实并非如此。

高中地理课上的观点源于19世纪的地理学与海洋学专家马修·方丹·莫里,他发现了墨西哥湾流沿着美国东南海岸线向北运动,带来了热带和副热带的暖水。在和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的哈特勒斯角大约同一纬度的位置,墨西哥湾暖流转向东北方向,离开海岸线进入大西洋。莫里于是推测,墨西哥湾流为它上空的西风提供了能量,温暖的西风跨过大西洋向欧洲西北部运动,由此温暖了欧洲。但知道现在这个理论仍没有得到广泛验证。

而十多年前,哥伦比亚大学拉蒙特―多尔蒂地球观测站的理查德·西格及其同事提出:由于大气中的急流(围绕地球的强而窄的高速气流带,集中在对流层顶或平流层)自西向东围绕地球运动,当它碰到洛基山脉南北摆动使急流方向吹过大西洋海盆的西部,再由西南方向吹过大西洋海盆的东部,这样西北风将大陆寒冷气流带到美国东北部,而西南风将海洋暖气流带到欧洲西北部。

而在这个观点中温暖了欧洲冬季的热量并非来自墨西哥湾暖流,而是夏季存储在欧洲大陆外海上层100米海水中的能量,在冬天西南风搅动海洋表层水时,这部分能量就释放到了大气中。

而西格的模型没有明确考虑海洋对能量的传输问题,由此华盛顿大学的彼得·莱茵斯和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戈达德空间飞行中心的西尔帕·海基宁对其提出质疑:储存在欧洲北部纬度区域的来自东部大西洋上层海水中的热量,仅够维持当地12月中的一个月的温暖气温,而保持冬天剩下几个月所需额外热量必须由其它来源来弥补:向东北方向的墨西哥湾暖流,由其将热量释放到大气中。

2011年,以色列魏茨曼科学研究所的约哈伊·卡斯皮和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塔皮奥·施奈德基于设计新颖的大气海洋数值模拟实验提出了第三种观点。沿着墨西哥湾流离开美国东海岸的路径,海洋向大气释放的能量会在东边,即大西洋靠近欧洲大陆的一侧,产生一个稳定的低压系统。同时这些能量还会在西边(北美大陆东侧)产生一个稳定的高压系统。由于某种复杂的原因,两个系统的共同作用使得稳定的低压系统通过急流的西南暖风,将墨西哥湾流在整个冬季释放出来的能量输送到欧洲西部;稳定的高压系统从北极带来冷空气,使北美东部降温,从而也增加了北美与欧洲之间的温度差异。

提到墨西哥湾流,在电影《后天》中提到了由于全球变暖导致北极冰川融化,从北大西洋进入海洋的过多淡水会减弱大西洋的翻转流中断墨西哥湾流,阻断欧洲西北部重要的能量来源。

在北大西洋,表层温暖的海水向北极流动。这些海水释放出能量后,在高纬度的拉布拉多半岛和挪威附近海域下沉,并被逐渐加热而密度减小上升,形成一个上下传送带的闭合环流。在许多气候变暖的模拟场景中,北极冰川融化给高纬度海区注入大量淡水,但淡水盐度比海水低,密度小,因而不会下沉,阻断了底层暖水的补充,是墨西哥湾暖流被削弱,另一种气候模式预测高纬度注入的淡水会使墨西哥湾流路径向南偏移,或者减弱其强度。不管哪一种情况,都明确预测了大西洋翻转流的减弱,从而造成西欧变冷。

然而最近,准确度更高的海洋模型研究却表明北极融化的淡水主要流入了靠近海岸线的沿岸洋流中,对大洋没有显著影响,而海水下沉主要发生在大洋区,因此这些影响不能有效阻断墨西哥湾流,因为其路径和强度主要由大规模中纬度风的风速和方向决定的,但是墨西哥湾流究竟会向北输送多少水量,目前还没有明确的答案。

关于墨西哥湾暖流,我们还得有后续研究揭示其对全球气候的作用机制,以及全球变暖背景下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撰文:斯蒂芬·赖泽,苏珊.洛齐尔/翻译:韦骏,杨丽红      《谁温暖了欧洲冬天》

     

标签:#地球#科学家#城市#气候#温度#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