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汇资讯台
娱乐汇资讯台

家乡那棵红枣树的全部歌词 家乡的那棵红枣树是什么歌

娱乐汇60

  过去,我只了解青海有花儿,知道宁夏有厚重、沉郁、悠远的民歌花儿,缘于1997年夏接待已故作家张贤亮。那年,我们重庆巴南区改造了一段公路,修建了几个收费站,恰逢重庆作协主席黄济人陪张贤亮到我区考察投资建世界名人馆(张贤亮去世后,黄济人追忆张时也谈及),张贤亮答应不要报酬,为竣工的几个收费站题写站名。当时我在区委办公室工作,书记嘱我张罗笔墨纸砚,接待张贤亮。张贤亮挥毫泼墨题写站名之际,听说我们巴南是全国有名的木洞山歌之乡(几年前已列入全国非遗),来了兴致,谈起了宁夏的花儿。他说,宁夏花儿,是歌,也是诗。是茫茫高原,是涛涛大河,是民歌海洋里的一朵奇葩,更是宁夏山歌的精华。它的形成经历了一个长期演变过程,无数花儿歌手通过口头传唱,使这一民族艺术日益丰富。从本质上讲,花儿艺术是西北人按照自己方言的规津,结合自己的审美心理而创作的,有一种泥士一样的淳朴,是一种抒情的文学载体。他还深情地唱了几首。接待完后,张贤亮签名送我一本他刚刚出版的《小说中国》,邀请我们到宁夏一游。惜乎公务缠身,当年没有成行。

  去年国庆,张贤亮刚刚去世后,我踏上了宁夏这片神奇的土地。十多天的行程,导游小杨一直陪同我们。小杨是宁夏有名的花儿歌手。他自我介绍说,曾参加全国民歌大赛,取得好的名次。小杨一路引领我们畅游宁夏风光,一路唱花儿解乏,花儿的旋律一直萦绕在我们耳畔,为品鉴宁夏雄奇山水,追索醇美民风,感悟历史久远增添了丰富的内容和雅兴。

  宁夏之行的第一站,是被联合国授予世界环保工程五百强的沙坡头景区。这里有中国最大的天然滑沙场,有总长800米、横跨黄河的“天下黄河第一索”有黄河文化的代表一一古老水车,有黄河上最古老的运输工具——羊皮筏子。小杨知道我的爱好,特别陪我在沙坡头的黄河岸边,品读王维的诗碑。小杨介绍说,远在1200多年前,唐朝开元25年即公元737年,时任尚书右丞相的诗人王维,到宁夏宣慰得胜将士时,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篇《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少年时,我就背诵了这首诗,对千古流传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名句描绘的景色,十分向往。万万没有想到,这壮阔的以苍天为背景,以边塞为骨架,以黄河为肌肤,以戍边卫国将士为灵魂的诗句,竟然孕育在黄河第一湾的沙坡头(当然也怪我读书不精不细,囫囵吞枣)!伫立黄河岸边,眺望黄河之水天上来,触摸沙漠,亲近绿洲,体会到这句名联意境的壮阔,意旨的雄浑。加深了我对宁夏深邃的文明的理解。读这诗句,联想到宁夏花儿内涵的丰赡充沛,才明白宁夏花儿为什么会长久不衰了。

  为了切身感受黄河的魅力,小杨鼓动我去坐坐最古老的运输工具羊皮筏子。我欣然奔赴摆着若干羊皮筏子的“码头”,坐进了一部分黑黢黢、一部分焦黄、一部分乳白的羊皮筏子。羊皮筏子横渡黄河时,伴着哗啦哗啦的桨声,小杨唱起花儿:“阿哥的肉呀!阿哥来时你没有,手里提的肥羊肉!”歌词很简单,唱的是男人提着肥羊肉去看心爱的女人,女人不在家,男人十分失望。小杨声音豁亮、高朗,响彻山谷。我手浸渍着冰凉的河水,听着高亢的民歌,身心都与母亲河融合在一起。

  汽车时而越过黄沙漫漫的戈壁,时而穿行在枸杞丛中,时而在大厦民居间漫游,扑面而来的,都是宁夏逐渐富裕、不断和谐画面。为了活跃气氛,小杨先唱一首在宁夏流传很久的情歌《锁南枝》:

  傻俊角,我的哥,和块黄泥儿捏咱两个,

  捏一个儿你,捏一个儿我,

  捏的来一似活托,捏的来同床上歇卧。

  将泥人儿摔碎,着水儿重和过,

  再捏一个你,再捏一个我,

  哥哥身上也有妹妹,妹妹身上也有哥哥。

  这首传统的花儿情歌,用白描手法,选民俗中司空见惯的“捏泥人”,为我所用,细腻、大胆而神奇。情感的渲泄热烈,含蓄委婉,通俗直白的语言,将真挚的爱揭示得淋润尽致。它节奏起伏变化,如潺潺溪流,似江河奔腾。

  小杨告诉游客:情歌,是宁夏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诗经》起,就以炽热的情绪抒写着这一人类精神的独立层面,几千年兴盛不衰,影响着民间文学和民俗文化的发展。花儿也不例外,它源起出门人对家人的思念情绪和谈悄说爱的寄托。爱情是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一种特殊感情,爱情类花儿就是民间民俗文化里描写得复杂多样、丰畜多变的古老形式。

  小杨的花儿唱得圆润、洒脱、自然、流畅,果然是实至名归的花儿歌手。一车游客,哪里面对面地听过这种原生态的花儿,情绪调动起来了,都十分兴奋,男男女女惊叫声不绝,要求小杨继续唱。小杨也不推辞,又唱了一首表达爱情的花儿:

  园子里长的是绿韭菜,不要割,你就叫它绿绿地长着;

  尕妹是阳沟阿哥是水,甭叫断,你叫它慢慢儿地淌着……

  这首花儿,语言形象生动,用比兴手法,选取韭菜、阳沟、水等眼前景物,十分形象地表达了一个少女对情哥哥的热恋,泼辣率真,又情真意切,含蓄优美。表现了宁夏青年男女大胆追求爱情、追求美好生活的精神。听着这样朴实、质感丰厚的花儿,谁都会丰富对人生的体验,加深对社会的认识,使人产生思想上的共鸣,产生一种追求美好生活的冲动,即使生活再艰辛,再无望,还是要顽强地活下去,还要追求幸福的生活。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花儿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特定社会背景下的民间得以传承,经久不衰。

  一路秀山丽水,一路花儿声声,我们来到融江南水乡与大漠风光为一体的“塞上明珠”沙湖风景名胜区。进入景区,我真正地震撼了!在一片大漠连广宇、戈壁接天际、寸草不生的沙漠边缘,居然涵养出如此清雅、如此曼妙的湖泊,看到她,你不得不敬畏大自然营建人间仙境的伟力!在我的想象中,宁夏的水应当是浓黄粘稠的,宁夏的地应是乱石大如斗的,宁夏的天空应是黄沙弥漫的。一座座由芦苇“筑”成的剔透、翠绿的“水中之城”矗立在湖面上,又是一块块温润的碧玉,镶嵌在深兰、碧绿的绸绢绫缎上。清风荡起,绸缎时卷时舒,“水中之城”摇曳起伏,画图更鲜活,颇似少女脉脉传情。我认为,沙湖的恬静美、柔嫩美、高洁美、兼容美,完全可以和周庄的闲散、九寨沟的梦幻、新疆天池的清冽、太湖的浩淼、洞庭湖的深广媲美。

  在沙湖的小岛上,我们坐在长廊里吃午饭,小杨又唱起花儿为我们助兴。

  宁夏的花儿美,甜丝丝的味哟,

  好像三月头春的雨,又像八月爽口的水。

  含着金秋累累的果哎哟,酿出美酒一杯杯,酿出美酒一杯杯。

  啊,谁听谁不爱,谁听谁不醉。谁听谁不爱,谁听谁不醉。

  宁夏的花儿美,心悠悠地飞嘿哟,

  穿过平川青纱帐,托起绿云春来醉。

  含着深情唱希望哎哟,大地越美歌越美。

  啊,啊,谁听谁更爱,谁听谁更醉。

  歌唱英雄的山来宁夏的水。

  小杨唱得很投入,字正腔圆,声情并茂。他说,这首花儿,是当下宁夏一位诗人写的,他很喜欢,每次接待游客,他都要唱这首表达对宁夏的爱的花儿。是啊,家乡是人的根,家乡是人的魂,谁不眷顾自己的家乡,谁不爱故园的山和水?宁夏的花儿,注入了新的时代气息,才会永葆活力。

  我们流连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西夏王陵。

  观看角阙、鹊台,触摸神墙、碑亭、外城、门阙,凝视内城、献殿、陵台,神秘的西夏王国的历史一幕幕叠映在眼前。西夏是不幸而悲壮的。先后遭到辽朝和北宋的入侵,蒙古帝国崛起后,六次侵入西夏,经济趋于崩溃。公元1227年,西夏亡于蒙古,其臣民也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屠戮,除极少数逃出以外,其余均被蒙古人灭绝。从而党项族很快消失在历史中。西夏又是有幸的。正因为有不断的入侵与反入侵,西夏融入了中华民族大家庭,西夏的古文明,丰富了华夏文明,因此才有今日中华民族崛起于世界民族之林,才有炎黄子孙不断地圆着繁荣、富强、和谐的梦。

  在览胜西夏王陵结束时,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我陪导游小杨去结账,小杨突然脸色一变,“哎呀”地哼了一声。我问他怎么啦,他吱吱唔唔,被我逼急了,他才说:“按你们与旅游公司签订的合同,不包括游览西夏王陵……”我明白了,游西夏王陵的门票,得小杨私人掏腰包!我们一行,三十六人,得花几千块呀!不说他导游这一趟白干了,可能还得搭上一个月的工资!这责任,当然因小杨粗心大意卖单!我建议:“我去和游客商量一下,请大家补上门票钱?”小杨直摆手:“自己的责任,这不好,这不好。你千万别和游客讲。”

  在车上,我把情况通报了后说:“小杨很敬业,他说是自己的责任,不能增加大家的负担。”大家对小杨的态度肃然起敬,沉静了片刻,有人说:“都说我们重庆人耿直,宁夏小伙子也很耿直啊!这好事!不是小杨安排,我们还不了解西夏王陵呢!不能让小杨吃亏!”大家异口同声:“要得,掏钱!”于是,一个难题在相互理解中圆满解决。

  小杨很激动,连续唱了多首花儿,以答谢重庆的游客。其中一首唱到:

  塞上江南好宁夏呀嗯哎嗨哟,

  东有黄河一条龙,

  西有贺兰山宝一疙,

  六盘山下牛羊肥呀,

  富饶花儿开哎哟哎嗨哟,

  花儿开呀,花开人人夸哎哎哟。

  山丹丹开花儿哎哟哎哟,

  哎红又红……

  祖国是个哎哟哎哟哎大花园,

  宁夏是朵红牡丹呀嗯哎嗨哟,

  回汉人民团结紧呀,

  共同建设新山川呀,

  感谢党的好领导呀,

  幸福花儿开哎哟哎嗨哟……

  听着这样的的花儿,我想,宁夏花儿为什么能够流传?是因为花儿的歌词里融注着人的生命意识、人生的艰辛、人生的苦闷、人生的快乐,对人生美好前景的懂憬,对社会黑暗面的鞭挞……

  作者简介

  陈显明,曾任重庆市巴南区区委办公室副主任、区委政策研究室主任,区房屋管理局党组书记,现退休。重庆市作协第二届全委会委员;重庆市委宣传部签约作家,2008、2010两年度中国作家协会重点扶持作品作者,出版长篇小说《大拆迁》、《农民代表》、《风雨晓月楼》、《追踪遇难者》、《疯狂的摩托》、《杨沧白》、《战俘营》;发表中篇小说34部,报告文学、散文、论文若干。450多万字。作品多次获得全国、省、市奖。其中小歌剧《迎村官》获全国一等奖,电影剧本《战俘营》获重庆电影剧本征文得名奖,并投入拍摄。散文《父亲与月亮坝》获全国征文二等奖。

   责编/梁纪委(旅游商报社办公室主任、《旅游商报》主编)

标签:#家乡那棵红枣树的全部歌词